蔣珠燕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江蘇蘇州215021)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一般是指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技能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商業存在或自然人流動等方式向他國境內的消費者提供具有較高知識、技術密集度的服務產品,并取得相應收入的國際服務貿易。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做法,將服務分為11類:運輸服務、旅游、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電腦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其他商業服務、個人及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其他沒有包括的政府服務。這11類服務基本覆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界定的服務范疇。WTO還將運輸服務、旅游服務之外的其他8類服務統一歸入其他商務服務,使其成為與傳統的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并列的第三大類,代表具有較高知識密集度的現代服務。
本文所述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借鑒WTO的分類方法,結合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對服務項目的分類,主要包括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廣告和宣傳、電影和音像及其他商業服務。由于目前國際工程市場上對單一工程施工的需求趨于減少,而對全面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管理—采購—施工合同逐漸增多,國際承包工程的施工技術難度、組織復雜程度和人員知識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知識創新不斷涌現,對承包商的技術、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此將建筑服務歸為知識密集型服務。

表1 2006—2011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01年的265.91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818億美元,增加了6.84倍,占服務貿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6.6%升至2011年的43.2%,近6年來,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如表1。
2006—2011年我國建筑服務進出口總額由48億美元增至184億美元,增長了3.8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額由47億美元增至160億美元,增長了3.4倍,如表2所示。加入WTO后,建筑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低,促使海外工程承包項目不斷增多。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迅猛發展與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息息相關。

表2 2006—2011年中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分類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我國保險服務貿易逆差2006年為83億美元,2011年增至167億美元(見表3),擴大了兩倍多。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屬于幼稚產業,,而我國巨大的保險市場份額吸引了國際上的保險業巨頭紛紛以獨資、合資、參股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外資保險公司憑借豐富的管理經驗、靈活的經營策略、全球的服務網絡、雄厚的資金實力、高素質的人才及其相應的激勵機制,帶來了高端金融服務產品,增加了保險服務貿易的進口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貿易逆差從2006年的64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40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以引進為主,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技術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較弱,這與我國研發投入不足,科研資金過多投入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及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缺乏創新動力等有很大關系。

表3 2006—2011年中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收支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2006—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在目前的國際服務貿易中,金融交易占95%,實物交易只占5%,國際金融服務在經濟貿易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我國2006年金融服務貿易占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比重為1.28%,2011年僅為0.83%,最高的2010年也僅為1.64%,其他年份均不足1%(見表2)。加入WTO后,我國的金融機構不斷進駐海外,開辦海外分支機構與辦事處,但受體制、政策等因素制約,金融服務貿易在我國仍受到較多的限制。
近年來,我國影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但影視文化貿易額始終在5億美元左右徘徊,且呈現逆差狀態,不足世界影視文化貿易市場份額的1%。我國影視文化貿易之所以缺乏競爭力,其原因是出口的影視劇類型主要是古裝歷史片(劇)、武打動作片(劇),出口市場主要為港臺、日韓、新馬泰等與我國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受文化折扣的影響較大,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影視劇較少且缺乏創意和影響力。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以2011年為例,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規模較大的依次為:其他商業服務(506億美元)、咨詢(470億美元)、保險服務(227億美元)、建筑服務(184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160億美元)、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154億美元)、廣告和宣傳(68億美元),其他項目貿易規模都較小(見表2)。其中,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較大逆差,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一國服務貿易額的大小根本上取決于該國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加入WTO以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3.2%升至2010年的43.1%,但和世界服務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超過70%的比重相比,我國仍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與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加入WTO后,國內對高新技術、金融、保險的需求量大增,當國內服務產業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時,只能通過進口來填補空缺,導致我國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服務貿易的巨額逆差。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逐年上升,呈現出高附加值新興服務貿易比重超過傳統服務貿易比重的趨勢。因此要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在商務部發布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把咨詢、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作為重點培育領域,說明我國已認識到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重要性。只有使我國的服務業逐漸向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才能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更好地為制造業提供服務。
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即使是美國等服務業發達國家也會出臺很多政策,支持本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如美國1978年的《國際銀行法》、1984年的《貿易與關稅法》、1995年的《金融服務公平交易法》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主要以支持生產、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為主,對服務貿易企業的政策支持相對較少,存在以下缺失:
一是稅收政策。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我國對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廈門和深圳11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進行試點。同時規定服務貿易進口在國內環節征收增值稅,出口實行零稅率或免稅制度。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如按照國家現有規定: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區、保稅港區,區內企業生產所需的機器、設備等從境外進入區內,海關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增值稅在以后生產的產品增值中予以抵扣。但由于服務型企業的產品不具備貨物形態,很難計算其增值,因此也就無法抵扣。此外按照國家現有規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可享受15%的所得稅,但前提條件是離岸外包量必須達到業務總量的50%。目前國內服務貿易的重心和空間還在國內,雖然標準已降低,但現階段還是難以達到。
二是用電政策。如按照江蘇省電網銷售電價表:大工業用電價格在0.622~0.667元/度之間,最便宜的為0.267元/度;一般工商業及其它用電價格為0.852~0.882元/度。由于在確定電價時,是按樓宇的性質定電價,不是按里面進駐的企業性質定價,因此服務型企業雖然是低能耗企業,但不能享受優惠電價,只能按商住樓0.8元/度以上的價格來交納。
三是土地價款。服務企業一般都是商住樓,而目前國內工業用地價格和商業用地價格相差10倍左右。
四是融資政策。服務企業具有“輕資產、重人力”的特點,沒有較多的抵押物,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而直接融資限制條件也較多,短期內難以解決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類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因此,政府應該根據服務貿易的特性與服務貿易企業的特殊狀況,在稅收、用電、土地政策、融資政策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優惠政策。
1.電力基礎設施
很多服務貿易企業使用的都是高、精、尖端設備,對電壓的可靠性、穩定性、持續性要求較高。另外,有的服務貿易企業需要雙回路、三回路的配套供電,而當前服務企業規模都還不大,如果自己來投資,資金上難以承擔,因此這些基礎設施,應由公共部門來提供。
2.通訊基礎設施
服務貿易中的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業服務、金融服務等是基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形態,對互聯網服務質量的要求非常高,但我國很多服務貿易比較發達的城市,由于城市級別不夠,如蘇州等城市,致使該區域提供能力不強。另外,如蘇州等城市還缺乏國際知名數據中心來提供數據災難恢復等IT基礎設施服務。
3.生活娛樂設施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吸引的是高素質人才,所以應在加大對交通、通訊及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還須重點加強休閑、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形成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服務貿易從業人員及高端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我國加入WTO以來,服務業的開放度正在逐年擴大,但其國際競爭力依舊薄弱,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服務業市場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低下,很多壟斷行業生產效率遠遠低于其他部門。如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五年過渡期”正式結束,外國金融機構被允許在內地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不受顧客地域和貨幣的限制。金融業已對外資全面開放,但內資卻很難進入。因此我國應逐步放寬進入條件,擴大對外、對內開放領域,推進服務貿易的專業化進程,引入競爭機制等措施提高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產業屬性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其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其擁有的人力資本、專有經驗和方法,所以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成敗最終決定于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開發是我國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重要一環。開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端人才培養,需要人才具有“硬技能”(學術背景、語言技能、服務交付能力)和“軟技能”(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項目管理技能、國際經驗與文化相似性)的綜合素質。故應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培養從事服務貿易的專業化人才。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培養一批能夠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創新型的服務業人才;二是大力引進國外優秀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從事過服務貿易且經驗豐富的人才,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建立完善的機制和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留住人才,從而擴大我國服務貿易人才隊伍規模,提高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王帥.我國專利和特許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商業時代,2009(1).
[2]李霞,周春輝.中印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貿易結構和價值鏈比較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0(3).
[3]溫懷德.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