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朱永志,于倩,楊瀅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面神經炎是指莖乳孔內的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1],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中青年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病通常為急性起病,進展迅速,單純西藥治療易遺留后遺癥。
中醫藥在治療面神經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劉氏[2]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面神經麻痹51例,總有效率達到95.98%。周氏[3]用穴位注射法結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0例,并配合中藥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組治愈率達96.7%,對照組為70.5%。提示中藥在治療面癱上具有滿意的效果。筆者應用自擬解毒牽正湯聯合西藥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門診和住院確診的風熱型面神經炎患者68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15~66歲,平均(34.84±10.51)歲。對照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齡15~64歲,平均(34.68±10.6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所有入選病例均符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神經病學》第7版中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患者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或者閉合不全,貝爾征陽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伸舌偏斜,露齒時口角向健側歪斜,患側不能作皺額、閉眼、鼓腮等動作,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性面癱[1]。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1)給予口服強的松20mg進行非特異性抗炎治療,每過1周,藥量減5mg,至停藥后隨訪觀察1周;2)配合口服維生素B1、維生素B12改善神經代謝;3)早晚各服125ml生理鹽水,28天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上述西醫治療1)、2)基礎上加用自擬解毒牽正湯:薄荷,連翹,金銀花,牛蒡子,僵蠶,全蝎,地龍,白附子,赤芍,當歸等。每日1劑,水煎250ml分早晚2次服。7劑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并隨訪觀察1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孫氏《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4]擬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眼瞼閉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復;好轉:額紋恢復,上下眼瞼閉合力量弱,哭笑時可見患側輕度口角下垂,面部肌群收縮運動稍差;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未達到治療效果。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t檢驗與秩和檢驗。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面神經炎多與病毒感染有關,由于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導致神經營養血管痙攣,神經缺血水腫而出現面肌癱瘓[1]。在臨床治療上,多應用皮質類固醇,抗病毒,B族維生素等治療,但在臨床應用中有諸多副作用及局限性,且對于后遺癥的預防效果欠佳。
牽正散出自《楊氏家藏方》,其主要功效為祛風化痰止痙,既可祛外風,又可祛內風,適用于所有的風挾痰之證。解毒牽正散是在牽正散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來,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用僵蠶,全蝎,地龍,白附子,意以袪風化痰,通絡止痙;薄荷,連翹,金銀花,意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赤芍,當歸,意在養血活血。諸藥相合,共奏清熱解毒,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之效。風除痰化,熱毒得解,氣血通暢,面癱隨之而愈。
本觀察表明,應用解毒牽正湯,在牽正散原方基礎上加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可收到良好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1]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35.
[2]劉兵.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神經麻痹51例[J].河北中醫,2004,26(11):835.
[3]周傳岱,李文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貝爾面癱60例[J].河北中醫,2004,26(9):703.
[4]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23.
[5]黃文東.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