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然 李碩豐 胡晰楊 李少泉 張培花 于文雙
ICU的患者常合并各種急慢性失血,同時,因病情危重,需頻繁采血進行實驗室檢查,大量的診斷性失血可以加重患者貧血程度或促成貧血。貧血可增加危重患者心臟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可對呼吸系統及代謝功能產生不良影響。有研究顯示[1],診斷性失血多的患者50%后續需要接受輸血治療,因此,針對ICU危重患者的診斷性失血及血液保護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廣泛關注。為了有效地減少診斷性失血量,我們在動脈血氣分析的標本采集中采用了不同的質量控制方法,并對兩種方法的效果作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重癥醫學科及外科系統的3個ICU病區為研究地點,每個病區均有4個護理輪流值班組,人員相對固定,每組2~3名不等。各組凌晨分別由1名固定護士負責血液標本采集,共12名護士納入本研究,均為女性,年齡24~36歲,平均30.5歲。ICU工作時間2~13年不等。學歷:大專7名,本科5名。職稱:護士2名,護師7名,主管護師3名。為保證結果的客觀性,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對各組護士均未進行研究內容告知。
1.2 方法 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前1 d,分別由科護士長對2個病區(A組和B組)的全體護士進行診斷性失血的相關培訓,時間約為10 min。培訓內容:(1)床旁動脈血氣分析采集的血液標本量0.5 ml就能保證實驗室檢查的準確性。(2)抽取過量血液是一種浪費,而且是導致ICU重癥患者貧血的重要原因。培訓后利用10 min時間集體討論關于ICU診斷性失血對危重癥患者的危害。另一個病區為對照組(C組),對該組護士不進行相關培訓。培訓后第2 d,由2名觀察員分別記錄A組、B組、C組各4名護士連續3周的動脈血氣分析的血液標本采集量,并在記錄中隨機抽取20個/名(共240個)的標本數據。第二階段在A組和B組中進行,研究開始前,將兩組第一階段所使用的動脈血氣針規格由3 ml更換為1 ml,繼續由2名觀察員分別記錄標本采集血量,在記錄中隨機抽取20個/名(共160個)的標本數據。在兩個階段研究中,除第二階段更換動脈血氣針規格外,各組護理人員、數據記錄員以及床旁血氣分析儀均保持不變。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多組間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個階段各組間標本血量的比較(ml,±s)

表1 兩個階段各組間標本血量的比較(ml,±s)
注:P <0.01
第一階段(n=240) 第二階段(n=160)組別A 組B組C 組1.33 ±0.33 0.74 ±0.15 0.88 ±0.25 0.69 ±0.16 1.38 ±0.35—
貧血是ICU危重癥患者的常見問題,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診斷性失血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2-5],所造成的失血量從日平均(55.5 ±32.2)ml~(10.9 ±4.7)ml不等。診斷性失血量的多少與幾個方面有關:(1)疾病嚴重程度。ICU患者病情越嚴重,需要的檢測項目和干預手段就越多,診斷性失血量相繼增多。(2)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置有動脈導管及深靜脈置管的患者,診斷性失血量較未置管者顯著增多[2]。(3)采血操作的規范性。曾經有多項研究嘗試減少診斷性失血,有人將小兒采血試管應用于成人,并與常規試管比較,可減少42%的診斷性失血量,不過,在成人ICU中應用兒科試管的比例僅有10%[6]。減少診斷性失血的另一種方法是應用密閉采血系統采血,使初始的血樣重新注入患者體內,可使失血量明顯減少[7,8]。使用經皮脈搏氧飽和度監測儀代替血氣分析[9],將測量呼氣末二氧化碳用于輔助脈搏氧飽和度監測[10]等監測技術的進步也能不同程度地減少危重患者失血。
教育手段是臨床中影響護士習慣的常用策略,但國內研究未見將教育手段與其他干預措施進行比較。為了有效地減少危重癥患者的診斷性失血,并比較不同質量控制方法的效果,首先對護士進行相關教育來影響護士的采血行為,結果發現,在A組中實施培訓后,并沒有使采集的標本血量有效地減少,而在B組則明顯減少了標本血量,相同的教育手段對兩組護士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中各組護士有著大致相同的經驗水平和學歷層次,并且對正在進行的研究均不知曉,這種結果的產生可能與不同病區間的長期工作習慣有關,另一種可能是不同人群對教育的回應不同,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教育手段對結果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有學者[11]認為,教育手段對醫護人員的影響僅是短期效應,有的還可能出現相反效果。Wallace研究顯示[12],教育手段雖然在臨床工作中應用較多并很受歡迎,但并不是最有效的影響醫護人員習慣的策略。在第二階段,將兩組第一階段所使用的動脈血氣針由3 ml更換為1 ml后,A、B兩組采集的標本血量均明顯減少,由于A組的下降空間較大,所以標本血量減少的幅度比B組更為明顯。Berman等[11]認為,有效影響醫護人員習慣的方式排名依次為臨床工作的簡易化(79%)、試驗項目的應用(73%)、協議和準則(52%)。本結果表明,對于減少血氣標本的采集量來說,更換血氣針的措施更能夠限制標本采集過程中的隨意性,相比于實施教育手段效果更好,這種結論可能與許多影響醫護人員習慣的臨床問題相關聯,比如在兩種醫療器械和護理方法的選擇上,其影響意義是深遠的。
綜上所述,動脈血氣針規格由3 ml到1 ml的更換有兩方面意義:第一,有效降低了血氣分析的標本采集血量,減少了診斷性失血,使輸血需求相應減少,因此可以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及輸血風險。第二,本結果表明,減少用于血氣分析的血液浪費,簡易有效的措施比教育手段對結果的影響更可靠。
[1]Fowler RA,Berenson M.Blood conserv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2003,31(12):715 - 720.
[2]Corwin HL,Surgenor SD,Gettinger A.Transfusion practice in the critically ill[J].Crit Care Med,2003,31(12):668 -671.
[3]叢 麗,黃海燕,喻姣花.ICU患者診斷性失血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97 -198.
[4]Vincent JL,Baron JF,Reinhart K,et al.ABC(Anemia and blood trans fusion in critical Care)investigators.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JAMA,2002,288(12):1499 -1507.
[5]Shaffer C.Diagnostic blood lo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Heart Lung,2007,36(3):217 - 222.
[6]O'Hare D,Cbilvers RJ.Arterial blood sampling practic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ngland and Wales[J].Anaesthesia,2001,56(6):568-571.
[7]封秀琴,朱袆容,梁 皎,等.ICU危重患者診斷性失血及其血液保護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2):1135-1137.
[8]Tinmouth AT,Melntyre LA,Fowler RA.Bloo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need for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MAJ,2008,178(1):49 -57.
[9]Vinagre GR,Comejo BC,Murillo PA,et al.Diagnostic blood losses in severe trauma patients[J].Enferm Imtensiva,2010,21(3):120-125.
[10]Thomas CM.Conservation offers a safer and more efficient alter native to transfusion[J].Crit Care,2008,3(2):24 -33.
[11]Berman MF,Simon AE.The effect of a drug and supply cost feedback system on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resources by anesthesiologists[J].Anesth Analg,1998,86(3):510 -515.
[12]Wallace LM,Freeman T,Latham L,et al.Organisational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clinical practice:how trusts are meeting thechalleng- es of clinical governance[J].Qual Health Care,2001,10(2):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