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聲樂是用人嗓發出的聲音用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在歌唱藝術中,聲音是歌唱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和基礎,聲音是情感的本源,同時又以感情為內容;情感是聲音的靈魂,它既以聲音為依托,又賦予聲音以豐富的內涵,給予聲音情感的魅力。聲與情在歌唱中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有聲無情,歌唱就因枯燥乏味而失去意義;而有情無聲,便不成其為歌唱。如果把聲音視為表現情感的物質基礎,那么情感就是建立在聲音之物質基礎上的精神意識。情感需要用聲音來表現,它又能動地反作用于聲音的表現。不同的聲音表現著不同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又能激發不同的聲音。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構建起歌唱藝術的大廈。
以情帶聲,是指用感情來帶動聲音。演唱者本身的感情是從內心迸發出來的歌唱熱情和進行藝術創造的激情;是歌唱者感于物而動于心,而形于聲表于情的內在動力;是歌唱者在演唱中表現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礎。歌唱表演就是歌唱者在內心強烈的藝術情感的驅使下所進行的以演唱的方式表達感情的音樂藝術創作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歌唱者內心的情感體驗不僅能以一種精神動力轉化為物質動力而激起發聲,而且還能對所發聲音的形象與色彩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歌唱表演中,只有當人的嗓子發出的聲音與作品的情感表現所要求的聲音相吻合時,才能準確、真實、生動地再現作品的情感內涵。而只有當歌唱者的內心情感體驗與作品的情感內涵相通相融時,才能發出符合作品感情表現要求的聲音。因此,在演唱中,歌唱者必須對作品的內涵及思想感情進行認真地理解與深刻地體會,并在深入領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將作品中的感情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感之中,通過嫻熟的歌唱技巧將作品中的情神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從而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完成歌唱的藝術創作。
一首再好的聲樂作品,它的詞曲終究是寫在紙上的東西,要把它轉化為現實的音響,實現其審美價值,需要歌唱者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和豐富的想象力深刻體會作品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創造。在演唱時以情帶聲,以情促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深刻而有特色地表達出作品的情感境界。以《黃河怨》為例,開頭兩句“風啊,不要叫喊,云啊,不要躲閃,今天我在你面前,哭訴我的愁和怨……。”表現一位婦人在受盡蹂躪之后那種欲哭無淚、絕望地面對黃河訴說哀怨的凄慘情緒。開始演唱時,空氣仿佛凝結了,只有滔滔黃河水在腳下流淌。這時的氣息是非常安靜的,形成良好的對抗。換氣也非常嚴格,一點都不能有聲音,把每個字均勻地唱出,聲音飄蕩在上空,如泣如訴,一個充滿哀怨的凄切之聲出現了,把人們的心揉成一團,激起深切的同情。在演唱進行中,氣勢逐漸加強,當唱到結尾處“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時,氣勢像翻滾的黃河水,就像婦人的滿腔憤怒要傾吐,要控訴。當高音奔涌出來,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也激起人們極大的憤慨,把聲樂作品推向高潮,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又如我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在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中“我是叫你們糟蹋的喜兒”一句時,用“糟”字的拖拍和用顫抖的聲音唱出“喜兒”兩字,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種無盡的屈辱,難以言表的痛苦,字字聲聲浸透著深刻的情感。
聲樂藝術的魅力取決于聲樂的情感表現,聲樂藝術的核心是情,聲樂藝術語言的本質是抒情,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正如捷克歌唱家亨利·費爾迪南·曼什攤所言:“表情是歌唱的靈魂。因此只有當聲音和表情同樣的完美時,歌唱才可能被稱為‘藝術’。”聲樂演唱是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在創作中不但應具備嫻熟高超的演唱技能、準確表達不同風格藝術歌曲的能力和表達作曲家的思想內涵的能力,還要有能在演唱中不影響表現原作的同時,融進自己的思想理解和個性魅力,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和更具藝術感染力。
例如: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的歌聲就像一塊質樸無華的磁石,從表面看,似乎并不那么光彩奪目,但當他將富有感情色彩的聲音傳遞給你的時候,就像產生一個強大的磁場那樣吸附你的靈魂,使你久久不能平靜。卡雷拉斯在談到他是怎么對待唱歌時說:唱歌首先開始于他的心,他的心靈告訴他要表達什么,感受什么。他的思想指導著他該用什么速度、哪里應該強調,哪里不應該強調,最后才是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