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王玉玨 柴星存 胡惠惠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分群特征越來越明顯,電視娛樂節目受眾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娛樂節目是當今電視節目的主體之一。
我國的電視娛樂節目從20世紀90年代初,從無到有,從單調到多元,從模仿到創新,已經走過了20個春秋,不僅給電視觀眾帶來了視覺享受,而且豐富了節目形式,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娛樂需求,對繁榮電視文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幾年來,電視熒屏上的相親類的節目層出不窮,風靡一時,如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等,這些形式新穎的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其主客觀因素,它在帶給大眾休閑娛樂和媒體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起人們對于對其的深思。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到電視征婚也是有原因的?!?992年,趙本山帶著小品《我想有個家》再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喊出了單身漢們的心聲。這部小品的創作背景正是當年引起全國觀眾爭議的熒屏相親節目《電視紅娘》,據說當年第一個吃螃蟹的山西電視臺做了足足三個月的節目廣告,竟無一人報名。然而節目開播以后,卻常常因為嘉賓的“很純很可愛”而逐漸受到歡迎。當時節目的形式非常單一,每位征婚者都對著鏡頭背誦自己反復斟酌修改好的征婚啟事,而有些人總是會因為緊張而變成結巴或是忘詞,甚至經常會出現一些啼笑皆非的場面。主持人問:“你家有幾口人?”征婚人答:“我家有兩頭牛,三頭豬?!鳖愃频男υ挸蔀楣澞康囊淮罅咙c。
1995年,海峽對岸的相親節目《非常男女》一夜走紅,這股相親風潮很快席卷內地,首當其沖的是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節目于1998年正式開播,在此后長達八年的時間里,該節目一直是全國相親類節目收視率的頭把交椅。
2000年前后,國內各電視臺跟風開辦了三十多檔婚戀節目,熒屏相親達到了頂峰,但是在這撥高潮中,唯有上海的《相約星期六》堅持開辦至今,超長壽命令人稱道。
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這檔電視相親真人秀節目風靡全國,而后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眼球。
電視相親大大符合了現在電視觀眾的胃口,過去的交友節目是男女數量相等的,一輪一輪配對,節奏比較慢。相比而言,《非誠勿擾》這樣的交友相親節目是在男女人數嚴重不平衡的狀態下進行的,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模式本身即具備十足的娛樂性,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放大了80后、90后城市青年婚戀觀和時下剩男剩女社會現象背后深刻的因果關系,呈現他們的價值觀與內心的矛盾,將一些青年人對金錢物質的渴望、以貌取人的心理都赤裸裸地表現出來,這樣就會有一個戲劇沖突的效果,讓觀眾像看一部電視劇一樣去欣賞節目。
闖關過程中各種意想不到的充滿懸念的戲劇性情節也是吸引觀眾眼球的法寶。以至于有網友總結說,這是一個把綜藝當連續劇看的年代。同時,節目設置環環緊扣,節奏的加快,創新意識的加強讓節目呈現出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形式和內容,對觀眾的吸引力非常大。
但整體而言,現在的交友相親節目己經不像過去,是單純為交友而交友,節目的靈活性大大增加,不管是電視臺或者嘉賓都各自有其想法,電視臺需要利用一個高收視率的節目來博得廣告商的青睞,而一些嘉賓也希望通過這類節目提高曝光率和知名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囚為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談戀愛。在中國,又而臨著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社會現象;同時,社會的逐步開放使得電視相親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使得相親類節目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嘉賓來源。這些節目定位在時尚、婚戀的真人秀,參與者以20歲到30歲為核心,這此年輕人大膽直言、氣質各異,他們不是娶不到、嫁不出去才來相親的,這比剩男剩女大聚會更充滿可變性和魅力。這個年齡層男女又帶動了所有親朋好友,只要家有適齡青年,全家都喜歡看這個節目,這樣無疑把相當數量的觀眾都鎖定成目標觀眾群。
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為例。節目中有24位單身女生通過“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的環節了解出場男嘉賓,以亮燈和滅燈方式來決定出場男嘉賓是否能夠進入最后的“男生權利”(“權利反轉”)環節,進而帶走留燈的女嘉賓或者最后一次嘗試選擇心動女生。每期節目一般出場5位男嘉賓。
每位男嘉賓在出場之后選出心動女生,然后進行“愛之初體驗”,通過女生對男生長相進行第一輪滅燈。此后進行“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其間播放3條短片,說明他的個人基本資料,情感經歷,以及朋友對于他的評價,如果三條片播完,在男生權利之前,24盞燈熄滅,則男嘉賓失敗退場。如果只有1盞燈亮著,男嘉賓可以選擇“牽手”或者“放棄”。
如果女嘉賓有2盞燈或2盞燈以上為男嘉賓亮著,那么男嘉賓可以進入男生權利。2盞燈以上,男嘉賓在臺前滅掉(為男嘉賓亮燈數目-2)盞燈,被選女嘉賓上臺,公布男嘉賓的心動女生。如果心動女生在臺上,可以先問問題,再選擇“放棄”或者帶走一位女生。如果心動女生不在臺上,那么心動女生也上臺,站在被選女嘉賓中間。如果男嘉賓選擇心動女生,女嘉賓可能放棄,男嘉賓自己走;也可能接受,男嘉賓會帶走心動女生。
以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來看,電視相親節目的男女嘉賓都是社會中所謂“剩男剩女”的代表。如今,“剩男剩女”已經成為社會不能避免的熱門話題,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4.6%的人表示,身邊有很多人在相親,參與調查的人中,80后占51.6%,70后占32.0%。當下中國正處于急劇的轉型期,在社會文化層面,80、90后這一代的婚戀價值觀與上一代人有著明顯的區別,而此前從未在媒體上進行過集中展現
電視娛樂節目的創新離不開互動上的創新,除了各種媒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外,還有舞臺上下、熒屏內外等各種方式的互動環節。另外,娛樂節目的創新還有節目形態、節目運作等方面的創新手法。
電視娛樂節目的開創,不單單是為了給受眾提供一種娛樂的氛圍,而是更有責任為受眾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受眾在感受娛樂的同時還能受到文化教益。也就是說,可以在娛樂節目中添加進一些人文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將娛樂節目中的新聞人物與它背后的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相結合,從而使做出來的娛樂節目既有娛樂性又有知識教益性,令受眾對娛樂節目更加愛看。
我國電視相親娛樂節目從起始到熱播,不過短短一兩年的時間,我們應該要更講究其中循序漸進性質。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娛樂節目首先是要求娛樂性,能夠讓觀眾感到輕松和愉悅。但娛樂并不能讓文化缺失,更不能趣味低俗。娛樂節目本身應該保證一定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在公眾娛樂的同時,起到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的正面力量,真正體現電視的平民意識和大眾娛樂性的審美觀點,實現電視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節目也以成功的市場價值和商業運作,為電視臺創造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