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G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再提“中國動畫學派”——有些人認為好像一些頑固的老學究們一直在墨守成規的做一些二維平面的簡單動畫片。如果真是這樣,《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山水情》這樣極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動畫片如何能蜚聲于世界動畫影壇呢?中國動畫工作者們在創作第一部中國動畫片起,就一直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著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借鑒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符號,如京劇、皮影、刺繡、國畫、剪紙、木偶、水墨等,在探索和實踐中,中國傳統的動畫片的許多細枝末節都不斷的受到這些傳統藝術的影響,并創造出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物和故事。中國傳統動畫趨向于繪畫藝術中的“寫意”,堅持與民族藝術形式結合,形成了具有“表現主義”的動畫藝術形式。[1]老前輩們將中國的傳統繪畫技法的寫意風格,中國的戲曲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動畫形式,這種傳統的動畫形式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內涵,所以才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動畫學派”。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中國的動畫舉步艱難,在所要傳達的意境上也沒有再達到《山水情》那樣的高度,盡管有《寶蓮燈》這樣的片子嘗試探索中國傳統動畫與商業動畫結合的發展之路,雖然在票房上取得了相對還不錯的成績,但因片子中過于追求娛樂化、大眾化而失去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內涵。
許多人認為,中國原創動畫缺乏全球化觀念,缺乏當代性,只有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之中才能發展起來,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和化效益。1941年底,中國的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上海的“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影院放映一個多月,盛況空前,票房收入超過了同期的所有故事片;歷時4年拍成的《大鬧天宮》公演后,被英國《電影與攝影》雜志譽為“最活潑、優美生動,敘述方法簡潔、流暢,具有中國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動畫片,這些中國動畫就是因為融合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被稱為“中國動畫學派”。世界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全球文化都一體化,也不可能一體化。195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第一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在國外首次獲獎,可是部分評委竟然認為它不是中國作品,這令創作人員感到意外,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動畫這種舶來品只有輸入本民族的血液,才能徹底擺脫西方影響,標新立異地發展屬于自己的風格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宮崎峻曾說:“中日韓三國的動畫人只要將自己的藝術傳統表露出很少的一部分,就能讓世界驚嘆不已”。中國動畫之所以稱為中國動畫學派,是因為它結合的是中國民族精神,沒有了民族精神,即使場景再精致,人物刻畫的再細膩,都不能真正稱之為中國動畫學派。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質還是現代的民族文化精神,從本質上是不會改變的,中國動畫工作者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傳統民族文化內涵與當代文化精神緊密結合,創作出有自身特色的動畫片。
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英語和數理化重要,文學似乎變得不受重視,沒有多少課程涉及到中國傳統藝術的教學,把中國傳統文化和下一代隔離并越來越遠,現在的外來動畫又嚴重沖擊著我國的媒體,試問會有誰放著逗人搞笑花樣翻新的貓和老鼠和情節起伏的圣斗士不看而去看單純的教育動畫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似乎無法被這些人接受,一聽到原創、傳統就是覺得虛弱和無力。教育者們應該重視這些問題了,一方面是我們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我們動畫片形式太單調。
林家陽教授曾說過:“一個設計師首先是向傳統學習,第二是向生活學習,第三是向大師學習,這三者的順序不能顛倒,顛倒了就要出亂子,就會誤人子弟。”想要改變中國動畫積貧積弱的現狀,發展出中國自己的原創動畫,就必須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抓起,從啟蒙教育開始。現在的動畫創作者們,往往是在美日動畫的熏陶下長大,外加上不太堅實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多都是學習自己喜歡的大師的作品,對傳統甚至不屑一顧,嗤之以鼻,這樣的動畫創作者們如何能為中國的動畫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也有一些年輕人,有著理想的抱負,也希望能創造中國自己特色的動畫,可是苦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當年的那些動畫前輩們,他們有哪一個不是有著過硬的手頭功夫、或是有著深厚底蘊的傳統文化研究學者?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有著深切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創造了中國曾經的輝煌。而現在肩負著中國動畫重任的新一代人,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在美日動畫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知之甚少。中國著名導演張松林曾說過:“真正的民族性就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氣質,或曰底蘊,動畫創作者如果能很好地研究和利用這種文化背景,就能創作出很中國,同時很吸引人的動畫作品。”
萬氏兄弟,特偉,徐景達這些導演們為中國動畫的發展開創了一條道路,那就是只有堅定不移的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才能得到世界認同。看世界動畫,美國有美國的米老鼠唐老鴨,日本有日本的唯美故事風,現在的中國動畫很多是靠拿來之筆,換個衣服換個顏色就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動畫,而那些看了這些動畫的下一代在精神層次豐富了之后能不后悔自己當初的愚蠢嗎?中國的大師們的成功經驗就擺在我們的眼前,為何要一味地追求著商業性的融合而不去深入研究自己前輩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一味的說著中國動畫積貧積弱的現狀顯然沒有多大用處,說一說也就完了,將國人從對中國動畫“朝陽產業”的虛弱詞匯中喚醒,最重要的是如何將中國動畫回歸到有內涵有藝術性的中國民族特色的本質上來,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的運用到動畫中,而不是空手套白狼。
注釋
[1]摘自《中國傳統動畫的“表現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