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之戰》是好萊塢在2011年春季檔隆重巨獻的一部戰爭科幻電影。《洛杉磯之戰》上映時,在北美、香港、韓國三地連續問鼎票房冠軍,內地的成績同樣不俗。3月18日零時在內地首映當天,各大院線的預售票務異常火爆,周末黃金時段的場次被搶購一空。電影上映首周末過后就已經破億,不僅毫無懸念坐穩內地票房冠軍寶座,而且成為2011年破億最快的電影。
《洛杉磯之戰》成功的商業運作引發了強烈的觀影熱情。《洛杉磯之戰》結合了《獨立日》與《黑鷹墜落》兩部在美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主旋律的影片。《洛杉磯之戰》在《獨立日》外星入侵的主題下,加入《黑鷹墜落》中極具殺傷力的戰爭元素,采用紀錄片式的攝影以及剪輯,將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以戰爭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伴有有強大的演員配備和宏大的戰爭場面。男女主角分別是出演過《蝙蝠俠前傳》的艾倫?艾克哈特和出演過《阿凡達》的米歇爾?羅德里格茲。這也使得電影在未上映前,觀眾對于影片就已經充滿好奇了。在《洛杉磯之戰》中,全片使用了手持攝影,幾乎沒有一個靜止鏡頭。這是戰爭片和恐怖片常用的拍攝手法。使得觀眾在觀影中時刻處于緊張感當中。并且為了達到影片中爆炸場面的真實性,也耗費巨資實現了真實的爆炸場面,給予觀眾強烈而真實的視覺沖擊。
在電影上映的同時是多種成功的商業宣傳。如:其制作的畫面緊張和勁爆的電影宣傳片就在網絡各大熱門視頻網站以及地鐵、公交中可以看見,給予觀眾一遍又一遍的記憶強化,讓觀眾對于影片產生熟悉感和觀影的熱情。
雖然在票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這卻不是一部“叫好”的電影,在《洛杉磯之戰》存在著不少的硬傷。可以說《洛杉磯之戰》是一個經典的好萊塢商業片,擁有豐富財力支持,在滿足觀眾的視覺快感的同時卻面臨著電影思想內容上的蒼白無力。追求高質的視覺快感,在電影中有豐富的電腦特效,表現外星人侵入地球的戰爭場面,給與觀眾視覺的快感。但電影內容上卻出現多處令觀眾覺得“雷人”的故事情節。在地球危機受到威脅的最后關頭,僅派出一隊沒經驗的新兵與外星人進行抗爭和突圍解救民眾,雖說這也就是本電影的主要看點——在敵我力量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發揮人類智慧保護自己的家園。但這么生硬不合常理的故事情節,還是不得不讓觀眾覺得實在太荒謬。
追根溯源,電影在最初出現的階段就是以其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受到大眾的喜愛。電影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快感正是其一直受到大眾追捧的原因之一。在早期的電影中,由于電影是無聲的,所以說吸引觀眾的就是大銀幕上畫面的變化。[1]當時著名的電影大師卓別林就是靠其夸張的表演方式而引來的視覺感染力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他曾經說過:“我只要眉毛一動, 就比說五十個字更具表達感。”這就是電影藝術的一大主要特點,它以視覺形象的藝術力量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人們只要有視力, 就會被它的視覺形象所吸引。但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后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電影的發展開始偏離過去以重敘事為主的軌道,而開始追求電影所能營造出的更為娛樂化的強烈視覺快感。
這正是好萊塢電影以及目前的中國國產大片所面臨的問題——注重電影的視覺快感,而把電影的思想水平放到其后。好萊塢電影制作時無論是敘事電影還是之后的景觀電影, 都迅猛地朝視覺快感大片方向發展,讓觀眾感受感官帶來巨大愉悅。采用高科技手段攝制的好萊塢“大片”也同時取得令人震驚的票房成績, 如《黑客帝國》三部系列片總共創造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但與此同時,電影思想內容的空洞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的國產大片也借鑒著好萊塢這套電影制作模式,追求著“大片”所帶來的視覺景觀和巨大的商業價值。美國《華爾街日報》就曾稱,《英雄》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幃幕。在包括其后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等,中國的電影產業迎來了一個繁榮的時代。[2]但在大片不斷的同時,也產生著與好萊塢“大片”一樣的問題。鄔君梅在一次接受訪問時就這樣評價現在的中國電影,電影拍得太過形式化、太膚淺,過于追求所謂大場面大制作,或者對于票房追求太過在意,而犧牲了一些藝術上的堅持。在面對當下中國商業大片思想內容的蒼白,曾有網友寫過這樣一個經典段子來發泄對于中國國產大片的不滿:看了《英雄》不相信承諾了;看了《色?戒》不相信女人了; 看了《集結號》不相信組織; 看了《投名狀》 不相信兄弟。這些花費數億的電影,到最終也就被淹沒在了觀眾的嬉笑怒罵聲中。張藝謀曾對《英雄》有這樣的評價:過幾年以后, 大家也許把整個電影的故事都忘記了, 但大家有可能永遠記住的是某個幾秒鐘的畫面……比如《英雄》里的顏色,在漫天黃葉中, 有兩個紅衣女子在飛舞;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有兩個男子在武功交流, 在水面上像鳥兒一樣, 像蜻蜓一樣的。[3]所以就有人感慨,雖然張藝謀還活著,但卻已經拍不出像《活著》這樣的電影了。也同時說明了導演們在進行電影創作時的觀念傾向——過分追求華麗畫面而忽視了電影的思想內涵。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不免出現幾部在商業價值與思想價值達到完美融合的上乘之作。《阿凡達》便是一部不可不提的巨作。俗話說十年磨一劍,詹姆斯?卡梅倫在經過14年之久,在《泰坦尼克號》為全世界上演了一場“世界最昂貴的愛情”之后,又為全世界觀眾獻上了一份電影大餐。首先在技術上將3D觀影概念在觀眾中達到了普及,實現了影片與觀影技術的完美結合,它是3D電影技術上的一次革命。在《阿凡達》之前,也有不少的電影業嘗試過電影的3D的技術,如《飛屋環游記》,其強加于影片的3D效果并未給電影帶來更多的觀影價值,而《阿凡達》中大量的飛翔、奔跑鏡頭給予觀眾超強的觀影體驗感,將電影技術進步的真正意義詮釋了出來。其次在導演詹姆斯?卡梅倫通過《阿凡達》電影傳達出的人類的普世價值——善良、純凈和平等。《阿凡達》的出現給予觀眾久違的心靈震撼,在影片中不斷挖掘著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被人類忘記的內心的純真和單純。以及在電影背后所寓意的民族平等的概念。電影擺脫了眾多電影的矯揉造作與空洞俗艷的背景畫面,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是對于生命真諦的深刻思考。
在目前的亞洲電影市場中,臺灣電影中不斷表現的真情實感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關注。面對臺灣電影發展中資金問題,臺灣的電影人開始以人文寫實、青春成長和本土文化三大主題入手,在注重商業價值的同時一直在探索從本土文化中發現電影價值,創造出一系列低成本、接地氣的影片。在這其中以《海角七號》為代表,開創出“小清新”的電影流派。在去年的賀歲檔中,在國產大片《鴻門宴》、《金陵十三釵》的激烈競爭下,《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等一系列臺灣電影都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績。2003年,臺灣電影人曾今喊出了“臺灣電影已死”的慘烈口號。但看看目前,就拿《那一年,我們追的女孩》為例,在香港上映之后,短短18天,就取得大約4000萬元人民幣票房,創造了有史以來臺灣電影在香港市場的紀錄。在《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中講述了男主角柯景騰愛上高中同班同學沈佳儀的簡單故事。沒有華麗的電影畫面,沒有豪華的明星陣容,有的只是最為真實的青春故事和帶給無數觀眾對于逝去的青春記憶強烈的心理共鳴。在這樣優秀的票房成績下,也說明了觀眾對于電影需要更多的是內心的共鳴和真實的感動。
在這個消費文化的大背景下,電影也受到快感文化的影響,逐步偏離了電影真正存在的意義——用鏡頭講故事。把電影技術作為了電影的主角而故事作為了配角,這是多么的本末倒置的行為。導演在一味追求電影的商業價值而忘了原本拍攝電影的初衷。電影如同小說創作,需要長期的創作醞釀過程,一年一個作品正如每月的《讀者》期刊一樣,將電影變成了廉價的文化快餐。其思想價值可想而知一定是相當貧乏的。而著名的導演應該珍惜社會給予他們豐富的財力資金和觀眾的信任感,而不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中迷失自己,創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大片。“大片”未必就是大明星、大制作 ,電影的思想性在何處?這是一個需要目前商業片的導演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金源恒.試析視覺快感與電影審美的關系.電影藝術[J].1989年08期
[2][3]董曉.視覺文化下的商業大片.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9年7月 ,第1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