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于生活。且處處體現著生活與自然。藝術源于生活,生活又源于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這句話正說明了藝術,生活,自然三者間不可分割。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生活中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被藝術家精心提取并運用到藝術中去,這樣反過來又充實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美的、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地重復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不同等,所以產生的藝術作品也不相同。
而民間藝術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之所以不同地域的民間藝術形態各異,千差萬別,這都與當地人們生活狀態所依賴的自然環境影響所致。
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人類審美心理和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中,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藝術風格方面的思考,一直是所有美學家和藝術家要面對重要的問題。美學家們總試圖尋找影響藝術風格形成的關聯因素,藝術家則嘗試找到一種完美和諧的方式,來表現其獨特的審美觀念。決定審美心理和藝術風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治、經濟、民族、宗教以及文化和地理諸多方面,大致可分為兩類: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其中地理環境因素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
不同地域成長的藝術家,他們的審美內心存在著差異,地理環境對于人們視覺上的刺激和心靈上的觸動遠比社會心理、生活方式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其他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更為直接。并且,相對于文化層面的差異,藝術家對不同地域中自然環境美的差異更為關注。從地域文化發生學角度來說,每一種文化都建立了與當地地理環境相適應的審美結構,從而在藝術傳統中保留下了一套審美程式,并以遺傳的方式世代相傳。其實這就是一種與地理文化密切相關的審美模式,從而演化成為特定的地域藝術風格,并且在藝術家的實踐創作中影響著作品的藝術風格,并造成藝術風格不同程度上的地域共同性。
《藝術哲學》一書里丹納分析了希臘與尼德蘭兩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差別,希臘國家當地的陽光燦爛,空氣清新,再加上其魂內的一切物象結構清晰和外形比例適中。因而,在希臘人眼里和心里感受的都是比較明確的形象、和諧的比例以及嚴謹的秩序,希臘人這種優雅的趣味把對和諧人體藝術的崇拜與模仿推向極致。北方的尼德蘭地區卻與希臘地區相反,這里空氣濕潤,物體大都呈現出大塊整體的體積感,而缺少明顯的輪廓,因此人們感受更深的是色彩和體積帶來的厚重感。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也基本上是整體的形象,沒有太清晰的輪廓,但是在色彩的微妙變化上卻十分敏感。我們也可以發現西亞兩河流域由于地勢平坦規整,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的是格式化與秩序感,故而衍生出理性而程式化的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在東方的中國,則因地勢多變、幅員遼闊、景觀豐富而在人們心中產生了變化而和諧、藏而不薄、重視意境美的審美觀念,從而形成并發展出以寫意為主的自由的繪畫藝術。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與民間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民俗生活重疊交織。民間藝術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后總結了創造活動的技能、技巧、技藝的經驗和知識,認識和利用自然物或自然規律的創造手段。民間藝術的各種創造,可以從原始藝術中找出客觀存在的雛形,因為后世創造的文化無不發生于原始文化的淵源。
民間藝術對生活的充實表現在方方面面,除了物質生活的充盈,還有精神生活的滿足,這也是人的需要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要求。而這些物質與精神的充足與當地的自然風貌緊密相連,即使物質不可以充盈,但人們不斷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意念不會磨滅,所以人們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都與自然環境緊密而直接,自然環境有差異,但是人們的精神需求無異。就陜北民間藝術而論,也有它的獨特魅力。郭慶豐在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紙人記》一書中寫道:“陜北是由身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沒有身體的的陜北是虛無飄渺的,而沒有靈魂的陜北它的歷史和文化都將是無著落的。”在郭慶豐的心里陜北不只是他的家鄉,更是他靈魂深處不能忘卻的一塊土地。就像陜北的花匠婆婆曹秀英和她的剪紙一樣,是永遠也無法割舍的。剪紙從其誕生時就是用剪子剪成的,它的基本語言:方,圓,就是剜剪的演說方式,就是對大自然及生命陰陽概念的體悟。剪紙之與它們的背景,就像剪紙作者之與她們的生存環境一樣,它是一個人用自身生命一步步走過來的,是生命遭受了太多的艱難和激蕩,與其生存環境出生入死,一點點滅去與留存的結果。剪紙的真實就是以心交心的真實,剪得好壞,完全取決于心與事物間是否能緊貼在一起互為存在。對于她們來說,與她們相處更多的就是天地自然,這也就是她們的真實,是她們與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睦相處的方式。
在陜北,民間藝術賴以生長的土壤大都滋生于人們內心空間,而這土壤是深遠和廣闊的。因為人們內心空間的抽象性無法把握,也就注定了當地民間藝術的神秘性和自由性。心理空間的不定性,自由擴展和游移的可能性使其造型立意隨心所欲,幾乎不受現實因素的阻隔限制,與形體是形影相附,血肉相連的關系。而這種虛幻的結構和空間緊密的附著于現實環境里,使其在民間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日漸真實。雖然這里道路崎嶇,交通不便,成為封閉的塊狀結構,很難與外界及時溝通信息,但是這就是物質貧乏,精神富裕的陜北。
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陜北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西部是隴東、寧夏,東部為黃河、晉西大峽谷,北接毛烏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處于黃土高原向蒙古草原過渡地帶,再加上年降水量極少,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類型,因此,人們選擇了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基于這種過渡地帶,使陜北既是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爭奪的前沿陣地,又成為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區域。因此這種多民族的雜居和交融,使陜北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陜北在周、秦、漢、唐時代,一直都是都城的軍事要地和屏障,但戰爭結束后其失去邊關作用,皇帝便疏于治理和經營了。宋明以后,森林大規模的砍伐導致這里水土流失嚴重,變得日益荒漠化,從而形成黃土高原荒山禿嶺,溝壑縱橫的地表特征,這種地表特征使得陜北變得更封閉。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在這里沖突、碰撞和重組,因此,這里的原初文化有著古老性、浪漫性和詩性特質。我們從陜北剪紙和年畫的用色的強烈、飽和、艷麗、明快特點,安塞腰鼓的驚天動地,信天游的悠遠抒情中均不難感受到這點。
這種獨特的精神氣質使陜北的民性具有一種兩種規律相悖反式的性格特征:既充滿了勇毅、野性、剽悍、自由等外向型特點,又有因地理位置所導致的內向、保守、封閉等內向型特征。游牧民族自由隨意的生活方式對陜北人的生活觀念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陜北人沒有關中人那么安土戀家,他們對土地有一種心理的叛離傾向,這與陜北過去戰火連綿、災害頻繁,自然環境格外嚴酷,當地居民生存超艱難這一現實處境有很大關系,這些都在信天游對這一族群的“出走”與“尋夢”心理反復吟唱中已得到清晰的體現。此外,陜北的地域對陜北人的民藝創作和陜北的原初文化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它孕育了陜北獨特的民間藝術:剪紙、石雕、面人、秧歌、腰鼓、嗩吶、信天游,這些民間藝術的共同特色是極富抒情性和力度,這些獨特的陜北民間藝術都由于陜北這片土壤和這片土地所具有的精神情感氣質決定了自身的藝術特色,在這里,土地和天還有他們心中所謂的神成為他們生活形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通過這些藝術的手段來呈獻給所有的人們。
民間藝術體現出的生活形態和實用功能,決定了民間藝術造物思想必然為實現這種功能和目的所做出努力,這種造物觀體現了物以致用的價值取向,以及人對物的創造和物對于人的價值關系。然而傳統的民間文化意識、哲理思想、社會環境以及人文觀念等,這些人文環境因素構成民藝造物思想的價值尺度和實質內容的特征,這種造物思想是在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重視人與物的親和關系和以人為本思想,當然,其中也蘊含和體現了民間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另外,民間傳統的倫理觀念和社會意義也充分滲透于民間藝術造物的過程和結果中,人的主體性、人倫性和情感性在實用造物形態中使物與人的內心精神溝通,并在作品中體現出濃厚的人情味和地域精神,從而表現出重視實際功用、重視人的自身價值和思想情感的人文觀念。因此,傳統民間藝術造物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造物的交流、溝通與融合,以及人的情感心理因素。
地理環境在人們的審美心理以及特定地域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有著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特定地域的社會生活形態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的,各種人文景觀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地理環境的生態特征與人的心態特征有著深層結構上的相似性。例如,我國西北地區的干燥氣候、植被單一的自然地理特征,影響了該地區人們的博大質樸、粗獷豪放的心理特征,同時也影響了地方建筑、園林建造、宗教建筑、生活形態、休閑娛樂等活動的風格與方式,在藝術風格上彰顯出蒼茫悲涼、雄渾樸實的特點,如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藝術。
瑞士學者皮亞杰認為,一切微妙的心理現象都是有機體與環境的一種相互平衡。主體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改變自己固有的心理結構圖式以建立適應新環境的心理圖式。每一地域的地理環境都有自己獨特的構造形式,自然的因素會在藝術家心里慢慢形成一種積累,這些因素都會對藝術家審美心理的形成造成一種影響。在藝術家繪畫創作中進行審美觀摩時,會自然地被這種審美心理引導并在藝術創作時去構思和表達,其藝術風格與藝術審美表達便會與其所處的地域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相似之處。包括其所屬民族與社會群體具有的文化遺傳信息、成長環境的綜合信息(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及周邊社會環境對其產生的影響,都會影響并促成藝術主體審美心理的形成。
審美心理與藝術風格的形成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極為深遠,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必須從自然環境在人類藝術風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全面的分析,把自然環境納入到人的實踐范圍中來考察,從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層面,對藝術風格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變化規律進行研究。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人類地域文化生活形態產物,在它產生、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都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對于不同的民間藝術形態,地域環境中各個影響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總的來說,最終的影響都是在每個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產生的。民間藝術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本質性表明,民間藝術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美而美的藝術,在生活基礎需求上的創造、充實和完善,和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最能強烈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與風土人情。民間藝術來源于現實生活,生活又來源于特定地域環境,所以民間的藝術造物的創作來源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地域環境,環境給民間藝術帶來了無窮靈感,民間藝術又反映著當地的特色地域形態。
(1) 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紙人記》作者 郭慶豐 上海三聯書店 2006.11
(2) 《符圖記》作者 郭慶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10.1
(3) 《中國藝術設計史》作者 趙農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04.01
(4) 《藝術哲學》 作者 丹納(法國) 譯者 張偉 沈耀峰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9.10
(5) 《地理環境與藝術風格》 作者 劉湘東 《美術觀察》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