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的良師益友。讀書、愛書、藏書,自古以來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書主為了表示書籍的所屬和對書籍的珍愛,習慣在圖書的扉頁或襯頁印藏書章;而在歐美,書主卻在扉頁上貼藏書票。其用途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藏書章。
不管在東方或者是西方,其實收藏藝術的本意就是一個憑證,告知別人,此藝術品或者此書是個人所有,之后漸發展成兼顧個性表達意趣的標識了。即使收藏藝術形式用意相同,但從收藏藝術的意義和形式廣義上來說,東、西方的收藏文化還是存在很多差異的。本文試從分析東、西方不同收藏藝術的制作及應用方法、內涵意義、目的等方面來探究東方與西方收藏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在東方,中國的藏書章是圖書及字畫收藏者用以標明所有權和表達其個性愛好的一種印跡。又稱藏書印。中國西漢時期就已出現藏書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號、鄉里、祖籍、藏書處所、官職、鑒別、授受、告誡、記事、言志等內容。一般名家也就用“藏”、“讀”之類的字眼。加上自己的名字、別號或其中的字改動成其他有相應含義的語句,或者是書齋的名稱,一般是較簡短的詞組,少部分會用比較長的句子。幾百年來藏家們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律。一般喜歡把藏書章蓋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齋館、堂號印一般蓋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蓋在右上角。閑文、吉語、警句印,一般蓋在書畫的左右下角,作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鑒賞印一般蓋在書畫的左右下角空處,或無礙書畫作品本身的空白處,也可以蓋在書畫以外的裝裱上。也有蓋在書畫最顯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權威,如乾隆、嘉慶皇帝等。藏書章一般由本人篆刻,也有請人代刻的。歷史的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藏書章,這種風氣甚至于影響了一些皇帝,他們為了附庸風雅也有自己的藏書章。藏書章大都篆刻得非常精美,不僅形式各異,構思新穎別致,內容豐富多彩,觀之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是歷代收藏家搜集和收藏的又一門類的珍品。
而在西方,藏書票是一種小小的標志,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是屬于誰的,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屬于小版畫或微型版畫,被人們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書上蝴蝶”、“微型藝術”。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章一樣,屬于個人收藏的一種標記。通常藏書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為“我的藏書”。最早的一張藏書票是1470年由德國人制作的,由一款畫有刺猬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為罕見的。一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為圖案。由于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征權勢和地位,并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為圖款,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藏書票包含三個要素:一是票主姓氏,二是藏書年份,三是國際通用的拉丁文字“EXLIBRIS”(我的藏書),當然,票面上的畫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藏書票的圖案最初多半以家徽、神話傳說、英雄美人等為題材,以后題材越來越廣泛,有風景以及與個人生活、工作、愛好有關的各類圖案。作為一種藝術品,藏書票在歐美各國非常流行,有很多藏書票收藏家和專門收藏各種書票的博物館,很多國家都有藏書票愛好者的各種組織,國際藏書票協會每兩年舉行一次雙年會,進行學術交流及藏書票的交換,同時舉辦國際藏書票雙年展。東方和西方,從古至今都有收藏書籍以及字畫的喜好,目的都是對人類精神文化物質財富做保留和標注,因為標注的次數增多,標注的形式和方法就產生了多重的變化,故而豐富了收藏的畫面表達方法。
二次創作是指使用了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換言之,二次創作包括了仿作、改編、引用并加以發揮等創作模式。二次創作并非剽竊,相反,二次創作是明顯的以某作品為基調來改編、仿作或加以發展,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東方印章和西方的藏書票在創作過程中也往往反映收藏者的人品、氣質和意愿等等。藏書章的種類很多,形制不一。藏書章使用范圍很廣,長方形印面、正方形印面、隨形印面、圓形印面的石材都可以刻成藏書章。朱白文均可,無固定要求,主要看收藏者的個人喜好。這就是收藏藝術的集體特點,對被收藏品的二次創作,提升收藏品的藝術價值,甚至可以成為可以獨立賞析的藝術作品。
在歐洲16世紀,藏書票盛行于整個歐洲及西方國家。19世紀60年代,藏書票傳入日本,很快與日本浮士繪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東方風格的“浮士繪藏書票”。最初是藏書家特聘版畫家為自己制作,19世紀上半葉,藏書票開始流行,許多插圖畫家和藝術家也熱衷于設計藏書票,票面內容逐漸豐富多樣,使之成為一種融繪畫、書法、印刷于一體的藝術品,同時也可透過票面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社會風俗及不同人的興趣、學養、藝術品位,藏書票因此深受收藏家的青睞,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收藏價值。如高更、畢加索、馬蒂斯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大畫家,全都從事過藏書票的創作。而世界文豪雨果、高爾基、福樓拜等則是藏書票藝術的愛好者。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20世紀的30年代,藏書票傳入中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的求知熱和讀書熱,對藏書票的創作和收集也日益活躍起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球村收藏藝術品與文化書籍的發展能力日新月異,無論是華人的名人字畫、還是西方書籍藏書票,都有大量的因為收藏而衍生出來的收藏藝術。使被收藏的字畫或者書籍被不斷賦予新的藝術生命,這也是眾多收藏藝術家持續喜愛藏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國內外喜愛文化藝術人士大部分都有收集、研究藏書票和印章的習慣和愛好,透過小小藏書票和藏書章可以發掘其中的人物、歷史、故事、情趣等。因此,此類因收藏而衍生出來的收藏藝術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樣式流傳開來,隨著讀書、愛書、藏書的熱潮興起,藏書票與藏書章逐漸成了收藏界的熱點之一,收藏者在欣賞、玩味、求知之余,還可長久保存,使其增值。正是一舉兩得之美事。
置身在后現代脈絡中的今天,因為資訊爆炸后,造成人們對過去資訊、系統的瓦解,這促成了不論是商業作品,還是同人、自主的作品,都充滿了高速重復商業化,生產藝術商品創作的既定模式。而藏書票于藏書章雖然來自于不同藝術文化背景,但是都同樣閃爍著原創單品藝術的魅力,這些收藏的二次創作藝術品與收藏品融為一體,共同散發人類精神藝術的獨創之美。
[1]《設計學概論》 尹定邦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版
[2]《中國藝術設計史》 夏燕靖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5年
[3]《趣談美石與印章》章用秀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8年
[4]《 巴林石印章精品賞析》 張學蒼,王陟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
[5]《中國的印章與篆刻》 王志敏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1997年
[6]《中國印章藝術史》 劉江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