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中介語是指介于習得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語言系統。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 中提出來的,后又于1972年在其題為Interlanguage的論文中全面地闡明了中介語的概念,并為大多數語言研究者所接受。近年來,專家學者們通過大量研究論證基本達成共識:外語學習者在通向目的語地過程中,必須經過中介語階段。作為一種獨立地語言體系,中介語有其自身特點:
(一)、系統性。中介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它既不同于母語,又不同于目的語,所謂“中介語”,就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語言;中介語是一個合法的語言系統,它有一整套自己的規律,這套規律是由習得者自己創造的。每個習得者的中介語可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他們又是有共同點的,這就使得中介語同樣具有規律性。
(二)、可滲透性。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是開放的,即每一個階段學習者的知識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正和增加的。這種開放性決定了它的可滲透性。中介語可以受到來自學習者的母語與目的語的規則或形式的滲透。來自母語的滲透即正負遷移;來自目的語的滲透則是對已學過的目的語規則或形式的過渡概括。
(三)、動態性。中介語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語言系統。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際需要,由簡單到復雜,逐漸向目的語靠攏,但這種運動軌跡是反復的、曲折的。
在研究中介語形成的時候,語言學家們注意到超過95%二語習得者的第二語言不能最終達到目的語水平,出現石化現象?!笆褪悄刚Z的詞條、規則和次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面(Selinker,1972)”。石化是二語習得中的普遍現象,是存在于中介語中的一種心里機制,它可以出現在語言學習的任何階段,也體現在學習者的各個語言層次上,尤其在某些語法項目上,石化現象更為突出。那么,產生石化現象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研究發現,影響二語學習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從認知方面的主要因素淺析石化現象的成因:
(一)、母語的遷移。任何人在學習二語之前,都已經習得了母語或一語的系統知識,所以在二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往往由于對目的語的知識掌握不全或認識不深,而又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母語的知識與規則來處理目的語,這種現象就是母語遷移。尤其在學習的初級階段,遷移更為普遍。當初學者所學目的語中某些特征與母語完全相同或相似時,便出現正遷移,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相反,如果這些特征并不存在于母語中,而學習者會把母語的知識機械地運用到目的語中時,導致母語的負遷移,阻礙學習。
母語遷移經常會在語言的不同層面上出現。比如,語音方面,漢語原因發音無長短之分,大多數學生會用[a:]代替[a],用[i:]代替[i],把leave發為[liv];漢語沒有復輔音,且講究字正腔圓,受此影響,我國學習者經常會在英語音群中加進元音,或是在以輔音結尾的英語詞語后加元音,如把class錯讀成[kela:s],cake錯發為[keike],在說句子時把每個詞語都發得清清楚楚,破壞了英語原有的節律,在語音上出現石化。
詞匯和句法方面,盡管知道概念意義和具體用法,但如果對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不甚了解,便容易發生錯用,造成石化。如將“political campaign”(競選活動)錯譯為“政治運動”;又由于漢語的語言表達特點是意合,而英語則是靠形合,注重句式,因而常常出現這樣的錯句:“I think Lily is not smart”。這很明顯是受到了漢語語法規則的影響,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
(二)、學習策略。二語習得并不是簡單地擺脫一套舊的語言習慣。在學習地過程中,學習者會利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來習得目的語的系統知識。使用的最多的就是簡化和推理。學習者運用簡化來減輕學習負擔,過渡概括是簡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對目的語語法規則的學習上,如用“eated”代替“ate”,用“goed”代替“went”。這些錯誤都是學習者根據已習得的目的語知識對語言同類進行歸納整合而產生的過渡概括所致。
推理是學習者對語言輸入形成各種假設的手段。也就是說,學習者如果不能依據母語遷移或簡化等策略獲得目的語知識,便會自己從習得中推理出某些目的語規則,而這些規則往往是錯誤的,如在學了特殊疑問句和復句后,很容易錯誤地造出“I don’t know where is he from”這類的句子。
(三)、交際策略。交際策略是指二語習得者因其有關目的語的知識有限,但為了保證交際渠道暢通,達到交際目的而采用的一些方法。中介語通常是不穩定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無法用現成的、準確的目的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往往使用一些語言或非語言手段進行交際。然而學習者這種行為會導致石化現象。因為學習者在具有一定語言能力后,使用交際策略就會達到目標,但是不像最初那么重視,學習者運用回避、換說法等手段促成交際,而忽略了語言的確切表達,致使其中介語停留在句子結構單一,同時含有大量非目的語形式的水平上,難以向目的語方向發展。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忽視語言準確性而只重視交流性,在客觀上也會加大石化產生的可能性。
石化作為中介語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勿庸置疑,中介語的石化現象是我們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難點。通過以上對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的淺析,使我們看到了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在語言習得中的認知因素的重要影響力,從而幫助我們盡量減少石化的形成,使我們的二語習得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1]于根元.《應用語言學理論綱要》[M]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年第2版.
[2]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4版.
[3]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張婷.《中介語理論研究概述》[J],《語言教學研究》2006年3月.
[5]蘇琴.《中介語與外語教學》[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5月.
[6]趙萱.《二語習得中的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