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潔 于德輝
1.保定學院管理系,河北保定 071000 2.保定某部隊,河北保定 071000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與這一進步同時出現的還有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在當今社會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已成為當下我國社會及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今,大學生自主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創業的關鍵則需要我們具有較高的創業意識,即在創業得實踐過程中對于人所起的作用的個性化的意識趨向,包含創業所需要的動機、信念等諸多方面的了解。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也尤為重要。
如今自主創業已不單單是一種就業形式,創業得同時,也為其他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創業理解的加強以及國家的調控幫助政策,更為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高校最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大學生更應具備相關的創業知識來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與提高,以往傳統的就業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而知識的轉換也不能按傳統的方式得到實現,市場經濟的完善為資源的配置提供了良好的運行環境。高校大學生作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其人力配置應按照學生所學的專業來進行分配,做到術業有專攻,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所學,實現自己的理想與價值。因此,高校大學生必須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自己,在術業有專攻的同時,也要注重創業意識的培養,為將來步入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保障。
伴隨著高等教育招生的進一步擴大,大學生就業人數也急劇攀升,導致我國就業問題已迫在眉睫。大學生作為知識的載體,無疑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強大地動力與資源,而伴隨著就業難問題問題的出現,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尤為重要。在國家出臺一系列就業計劃的同時,高校大學生也應該逐步完善自身的能力,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而非僅僅局限于就業。通過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緩解就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的成長主要處在兩個環境中,即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家庭環境。高校作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其教育理念以及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對其創業意識的培養都有重要的聯系,不同的專業所面臨的就業環境不同,不同的教育也使得學生形成不同的價值理念,都導致他們對于創業形成不同的看法;家庭環境作為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其創業意識的形成尤為突出。父母的就業觀以及經濟狀況、對孩子的要求等方面都直接影響學生創業意識的形成。通常經濟狀況越困難的家庭孩子的創業意識較為突出,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則能為孩子創業提供相應的經濟支持。如果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勇于嘗試,那么對于孩子創業意識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生的自身特征與創業意識的培養密不可分,其自身的特征對于創業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就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來看,一部分大學生通過自身對就業壓力的感覺以及認知主動去進行創業的探索,從而也就具備了相應的創業意識;而其他大學生面對就業的壓力,不能敏感的做出反應以及自身不具備冒險精神,導致很難形成創業意識,開始自主創業的路程。因此,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特征,并且高校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特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對大學生步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智力支持以及精神保障。
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的搖籃,應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建立相應的教育機制,重視創業意識的培養,真正落實到實處。同時,學校還應當積極的建立完善大學生創業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豐富的資源,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方便學生的了解,建立專業的教師指導機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以及就業指導。
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對于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遠遠不夠,學生只有通過實踐,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真實的理念。因此,高校應加強與企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企業要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積極的支持以及指導,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創業實踐中去,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
雖然今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顯著地成就,但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對于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仍有很大的壓力。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出臺相應的政策來鼓勵支持自主創業的實施,為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進一步的支持。為學生創業意識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與保障。
總而言之,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界以及學校的支持與幫助,通過各界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為大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創業得最終目標,才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李敏義.談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2(3):58—59.
[2]程宇昌,溫樂平.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78—80.
[3]于廣河.關于培養、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