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琴
中共河南省安陽縣委黨校 河南安陽 455100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所說的“創新”,對學生而言,不是指發明創造,而是指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新的思路、新方法和新的見解。
語文教學改革雖然正逐步深入,但教法程式化[思維刻板化、考試技巧化等現象仍較普遍,教學中與“高考”有關的知識傳授和解題技能的訓練成了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培養個性、發展能力等教學內容則常常被忽視,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了。
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過:“應當引導學生自己討論,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盡量多些。”“盡量少”與“盡量多”道出了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根據教材內容和特點選擇能激發興趣、啟發思維的教學手段,引導他們大膽進行設想,勇于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
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能滿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現成的結論,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用自己的思考對課文進行質疑問難。
如學《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有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鼓勵下,積極思考,提出對“騙子”應重新進行評價:“騙子”固然可恨,但他們騙的對象是皇帝;皇帝更可恨,因為他的財富不是自己勞動所得。“騙子”也許是“綠林好漢”中,把騙得的物品分發給窮人。又如學《古代英雄石像》這一課,有的學生說對“石像”要重新定義:石像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榜樣,不應“倒塌”,更不應混同于一般的“小石子”。這個觀點也許與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無道理。
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構思及語言表達方面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和見解,力求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可以進行反向思考:良藥裹上糖衣,也同樣利于病,不是更好吃嗎?即使是“忠言”,如果以婉轉的言語表達出來,那么不是更能使人心悅誠服嗎?不是比“逆耳”更“利于行”嗎?又如“狐假虎威”的“狐”“善假于物”,值得稱頌;“班門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戰權威,令人欽佩;“人言可畏”的“人言”并不可畏,面對“人言”,要不斷完善自己;“藝高人膽大”此言不假,但也要小心“大意失荊州”,“藝高”更須謹慎。同時,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要告訴學生,思考問題要合乎情理,力求創新但不可脫離實際。
開展創新活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做法。
從閱讀教學方面來說,可以加強聽、說訓練,如聽新聞廣播,聽聲情并茂的朗讀,聽音樂,聽故事,甚至聽風聲、聽雨聲,并將所聽到的內容寫成文字,然后加以口述;可以是長期性的課前3分鐘口頭表達訓練,也可以組織辨論會、演講賽,讓學生在聽、說中去感受創造的樂趣。
從寫作教學方面來說,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寫作訓練,或一題多做,一事多寫;或嘗試寫詩,寫童話,寫小說,寫劇本。總之,要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去啟發他們的心智,開發不同個性的學生身上所隱含的創新潛能,激發他們創新的欲望和自信。
從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方面來說,可以開展“五個一”活動,即每日記一篇日記,每天記一句格言,每周寫一首詩,每月寫一篇文章,每學期讀一本名著,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一種頑強的意志,這種意志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