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鳴
錦州京劇團 遼寧錦州 121000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在中華戲曲藝術中扮演著重角色,是一塊藝術瑰寶。京劇打擊樂伴隨徽班進京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多年的京劇藝術發展歷程中,經前輩的總結實踐和不懈努力,已經形成了具有一整套完整演奏體系的打擊樂。
沒有音樂就沒有戲曲,談京劇就不能不談京劇的打擊樂。京劇俗稱“一臺鑼鼓,半臺戲”,可見京劇打擊樂在京劇演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1.起、承、轉、合的作用.一出戲的起、承、轉、合,靠的是打擊樂,它將演員的唱、念、做、打和樂隊的演奏,全部統一固定在它的節奏里。京劇中的鑼鼓以鮮明的節奏音響、規范的伴奏形式、獨特的戲曲音樂語匯,統一、制約、協調著整個演出節律,因此,打擊樂在戲曲中作為一條紐帶,把演員的唱、念、做、打和栩栩如生的表演串聯在一起。
2.配合演員的表演.角色的上下場和演員在臺上的唱念、身段、舞蹈、開打,均需要適當的打擊樂配合,若是主要角色或名角色出場,打擊樂的作用就更為顯著。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升帳,上場時用“一錘鑼”,為的是顯示這位統帥三軍的蜀國丞相的身份氣度,渲染莊重威嚴的氣氛。
3.引導、結束唱腔的作用.各種板式唱腔的起唱、結束或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銜接、變換都有鑼鼓伴奏。一段唱起唱之前要有鑼鼓,意思是告訴演員做好準備,同時告訴觀眾,即將開唱。一段唱結束時也要有鑼鼓,表示已經唱完。在一段念白開始與結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間,常用鑼鼓穿插,用以承上啟下。
4.烘托、渲染舞臺氣氛.京劇演出中,通過打擊樂節奏、音色、音量、速度的變化對比,可以表現戲劇矛盾沖突,制造為劇情所需要的氣氛。如文人或者婦女在安閑無事時上場多用小鑼,表現戰爭、升帳、升堂、起更等場面及嗩吶吹打用大鑼,加堂鼓,伴奏水戰場面用大鐃。由于鑼鼓的音響強烈、節奏鮮明,其舞臺效果顯著。
京劇打擊樂器種類較多,其音色、節奏、曲譜及演奏方法都十分豐富,特別是它音量宏大、氣勢磅礴,演奏起來令人精神振奮,群情激昂。
1.樂器配置
京劇打擊樂以鼓板(檀板與單皮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樂器為主。通常在音響上有三種配置:
(1)大鑼為主,鐃鈸、小鑼為輔;
(2)不用大鑼,以鐃鈸為主,小鑼為輔;
(3)大鑼、鐃鈸均不用,小鑼單打。
運動空間是保障體育鍛煉的重要物質載體,而城市運動空間的不足是阻礙群眾運動的重要因素[14]。案例中的“籠式足球”與“屋頂網球場與游泳池”就屬于運動空間再造體育參與方式轉型的范疇,即“從高標場地變為草根場地”、“從平地場地變為高空場地”、“從高大上場地變為接地氣場地”等,增加了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提升了他們對體育項目的認知度。據2018年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66m2,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綠地公園、園林綠化、體育健身步道等途徑[15],創意一條自然和諧的生態體育之路,合理改造場地與空間,促進體育參與方式的轉型。
2.基本打法
在打法上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點子:
(1)以“倉七”沖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包括沖頭、導板頭、帽兒頭、五擊頭、四擊頭、住頭、歸位、串子、長尖、緊錘、九錘半、搜場等;
(2)以“倉七臺七”長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包括快、慢長錘、一錘鑼、搖板長錘(鳳點頭)等。
(3)以“倉臺七臺”閃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包括閃錘、滾頭子、紐絲等。
(4)以“倉臺臺七臺”抽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包括抽頭、馬腿兒、鳳點頭、收頭、奪頭等。
其他鑼鼓點均是上述多種節奏型的組合。
3.實際應用
(1)配合身段、動作.京劇中的打擊樂,有各式各樣的鑼鼓點,這種鑼鼓點也是一種程式。比如“起霸”這套身段動作的組合,就有一套專用于“起霸”的鑼鼓點。具體表現為:一是人物的上下場鑼鼓。他(她)走的是什么步伐,是何等的身份或性格,鑼鼓伴奏就要把它表現出來。例如《彩樓配》王寶釧上場鑼鼓用的是“慢長錘”:臺‖:倉七臺七:‖倉七臺七臺|倉000‖。“慢長錘”的節奏是緩慢的,氣氛是莊嚴的,這就表示王寶釧是大家閨秀,舉止端莊,并且有丫鬟、家丁前簇后擁。二是武打場面的鑼鼓。
(2)配合念白.在念白的開頭、結尾,或句子與句子之間,加強語氣用以烘托語言上的抑揚頓挫,這種鑼鼓是為念白伴奏的。首先,戲曲的念白本身是有音樂性的,有韻律、有節奏的,由于鑼鼓伴奏穿插出現,使得這種節奏表現得更明顯。其次,帶有夸張性的戲曲語言,其節奏往往是與鑼鼓節奏相輔相成的統一體,這一點在傳統戲里表現得尤為突出。如《連環套》“拜山”一折中,竇爾墩與黃天霸對白中所用的“撕邊一鑼”的運用,表現了黃天霸與竇爾墩言語之間互相試探的內心外化。再次,鑼鼓的快慢速度決定著定場詩的念速。
(3)配合音樂唱腔.唱腔音樂中的鑼鼓是作為開唱的入頭或收尾,或唱與唱之間的銜接而出現的。雖然傳統認為在“唱、念、做、打”四功之中,“唱”居于首位,但“唱”離不開鑼鼓的伴奏,因為戲曲里的唱需要有板有眼,節奏絲毫不能含糊。首先,由念白到唱,沒有鑼鼓的銜接、過渡,我們就會覺得很生硬,在節奏上不連貫。有了開唱鑼鼓,我們就會覺得這種節奏變化是很自然的,很協調的。其次,鑼鼓要既能嚴謹的配合動作,又要有利于開唱。
綜上所述,京劇打擊樂的這些重要作用和巧妙運用,是在長期的歷史變遷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之一。它不僅為京劇藝術鼎立于世界劇壇增添了性格特征,而且也豐富、擴大、強化了京劇本身的表現能力。
[1]竇軍波. 淺談打擊樂在京劇中的獨特作用[J].高等教育在線,2009(4).
[2]馬建立. 京劇打擊樂的運用[J].大舞臺,2009(6).
[3]何群.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舞臺表現力[J].電影評介,2012(8).
[4]熊巍. 京劇藝術打擊樂器的特殊地位及其魅力[J].大舞臺,2010(5).
[5]王風林. 京劇中打擊樂的藝術[J].大舞臺,2010(8).
[6]王奎文,魏靜. 京劇演出的靈魂——京劇打擊樂[J].戲劇之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