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署峰
(農墾總局第一職工醫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腰-硬聯合麻醉用于剖宮產術體會
唐署峰
(農墾總局第一職工醫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羅派卡因
妊娠婦女較易合并心臟病,糖尿病或并發病理性妊娠,對麻醉的承受能力明顯下降。提高手術效果,保證母嬰安全,減少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是產科麻醉重點。本文通過小劑量羅派卡因腰硬聯合麻醉(CSEA)用于剖宮產,從麻醉效果、術中呼吸、血流動力學的對胎兒影響以及麻醉后并發癥,探討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臨床資料 剖宮產產婦158例,年齡20~38歲,其中胎膜早破26例,臀位38例,前置胎盤12例,頭盆不稱74例,妊高癥8例。
患者入手術室靜臥面罩持續吸氧(2L/min)5min,接多功能檢測儀無創持續監測血壓、心率(HR)、體溫、尿量,血氧飽和度(SpO2)及動態心電。開放上肢靜脈,輸復方氯化鈉溶液300~500ml。患者側臥位,穿刺點為L3~4間隙,用腰硬聯合麻醉包行硬膜外穿刺,當硬膜外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后,取1根略長于硬膜外穿刺針的腰麻(26G)經硬膜外穿刺針向前推進,直到出現典型刺破硬膜外的落空感,取出腰麻針的針芯見腦脊液流出后,從腰麻針注入羅派卡因1.5ml加25%葡萄糖0.5ml。退出腰麻針經硬膜外穿刺針頭側留置硬膜外導管3~5cm。每2min用針刺法測定1次感覺阻滯平面,可用手術臺控制麻醉平面,麻醉平面控制T8以下,2~5min間隔監測并記錄血壓、心率變化。血壓低于90/60mmHg或收縮壓下降超過基礎血壓的20%。心率低于60次/min,可經靜脈注射小劑量麻黃素及阿托品處理。
結 果 大部分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少數出現輕微血壓下降,但一般在20%以內,適當加快輸液及給予膠體液如羥乙基淀粉,必要時給予麻黃素5~10mg即可糾正。剖宮產手術一般都在1h內完成,術中麻醉效果滿意,肌肉松弛、手術無痛,無明顯并發癥,少數時間較長可行硬膜外導管注入局麻藥(2%利多卡因)。術后可行硬膜外自控鎮痛,2d隨訪無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麻醉并發癥。
討 論 剖宮產的優點是不必經歷分娩陣痛、產道不會裂傷、沒有難產的憂慮;缺點是可能會有大出血,羊水栓塞及麻醉的危險,造成生命危險或術后傷口感染化膿等。我們對全麻,硬膜外麻醉(EA) 與腰硬聯合麻醉(CSEA) 進行比較,得出結論:CSEA是利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特點,麻醉效果得到改善,使操作技術水平增加,并發癥相對增多。而對麻醉要求較高,術中需要保證血液動力學平穩,原則上應盡量簡單以減少麻醉對病人的生理干擾,但又需要有效地抑制手術刺激引起的過度應激反應,維護麻醉期間生理狀態,包括機體氧的供需平衡,液體平衡和血液動力學穩定等。過去一般認為腰麻對循環功能干擾相對較大,剖宮產手術中要慎用。但從我們的體會和近年一些文獻報道來看,CSEA用于剖宮產手術的麻醉,有許多獨到的優點。筆者臨床觀察發現,經過預處理所有使用羅派卡因CSEA患者給藥后血壓下降幅度均<20%,而且僅有7例發生輕度呼吸抑制現象。綜合分析,CSEA只需少量的局麻藥即可獲得滿意的效果,潛伏期短,阻滯完善。可控性好,平面易控制節段可控性強,可根據手術時間任意延長麻醉時間。且對循環呼吸干擾較小,行術后PCEA鎮痛可減輕痙攣,并解除切口疼痛,減輕術后應激反應,避免因疼痛刺激加重患者的心血管合并癥,由于腰麻穿刺針細(26G)前端為筆式,對硬脊膜損傷小,頭痛大大減少[1]。同氣管插管全麻相比,由于全麻將麻醉藥物由靜脈注入,所以,這些藥物可經由胎盤血流進入胎兒體內,即產婦睡著的同時,胎兒也被麻醉了。CSEA應注意以下幾點:⑴由于腰麻針刺破硬膜,硬膜外導管誤入蛛網膜的可能性增大,要防止全脊髓麻醉。⑵孕婦心肺功能較差,麻醉前宜小劑量擴容。⑶孕婦對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產生影響對麻藥敏感,注藥速度宜慢,用藥量宜少,使用重比重藥液,平面容易通過重力調整。⑷控制注藥速度及時調整體位將平面控制在T8以下[1]。
羅派卡因CSEA,對孕婦患者呼吸循環系統抑制作用輕微,在孕婦患者麻醉中具有成功率高,麻醉平面顯效快,效果確切,鎮痛完善,肌肉松弛好[1],對孕婦及胎兒影響小,小劑量藥即可以獲得滿意的麻醉效果。硬膜外置管需要可維持長時間麻醉和術后鎮痛,無明顯并發癥等優點。雖然對血流動力學有一定影響,但通過積極補液和控制平面以及血管活性藥物適當應用。
[1]莊心良,曾因民,陳伯鑾,主編.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14.
R614.4+2
B
1006-4141(2012)04-0415-02
2012-03-07
唐署峰(1971~)男,2008年畢業于昆明醫科大學,主治醫師,從事麻醉專業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