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松,施志順,李 軍,蔣 磊,簡冬明
(1.亳州市藥品檢驗所,安徽亳州236800;2.亳州市千草藥業飲片廠,安徽亳州236800)
中藥是我國醫藥行業中最具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幾千年臨床實踐,在預防和醫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到利益的驅動,很多中藥材生產商摻雜使假,以次充好,不僅嚴重損害中醫藥的信譽,而且對中藥的研究、生產、臨床治療都有很大的影響。筆者經過在中藥材專業市場的觀察和檢查,接觸并發現一些中藥飲片摻偽使假的問題,現報道如下。
體質疏松藥材,通常摻入硫酸鹽、氯化鈉、糖等增加飲片重量。如黃連、豬苓、白術、草豆蔻、百部、黃芩、白鮮皮、升麻、木香、威靈仙、射干、丹參、蒼術、小通草、紫河車、砂仁、桔梗、紅花、金銀花、白蔻、炮甲等用硫酸鹽浸泡后干燥以達到加重目的,砂仁用食鹽水浸泡后加重,小通草、通草等用硫酸鹽或糖等浸泡增重等;果實、種子、花粉、孢子等類的藥材易摻雜沙子、碎石塊、金屬粉末等物質,如車前子多用打碎的石子或碎黑炭摻雜,朱砂多用其他金屬粉末或紅磚粉加重;僵蠶裹上石灰加重;菊花餅里加入滑石粉或面粉加重;海金沙摻雜細沙或紅磚細粉,三七粉用礦石類或其地上莖打粉混合;蒲黃內加入打碎的蒲棒細粉等;還有用泥沙、凝結狀膠類等物質充入動物藥材腹內,或不除去動物藥材內臟,以達到加重目的。如海馬腹內填充食用膠或水泥等物質;烏梢蛇腹內填加其他小蛇或內臟不除去,或向體內填充其他物質;地龍體內的泥未除去;全蝎腹內填充泥沙,冬蟲夏草體內插鐵絲,土鱉蟲上市前喂飽混有泥沙的實物等。
通過美化藥材飲片外觀,掩蓋藥材本身不良外觀,甚至以次充好。花類及部分動物藥等表面常附著有淀粉、滑石粉、泥沙、鉛粉、黑膠泥等;例如:金銀花多用淀粉等粉狀物附著在表面;熟地、制首烏用黑膠泥附著于表面;紅花多加淀粉、滑石粉等粉狀物附著;石斛用黃色的染料染色;蟬蛻用木工膠或泥糊浸泡使爪內充進泥土或附著于表面;冬蟲夏草用鉛粉附著在子座與蟲體的結合部位;其他產地的丹參色澤不鮮艷用色素染色后冒充山東丹參等。
具有揮發性的藥材用油浸或油蒸的方法加重或達到以劣充好、以假亂真的目的。如已蟲蛀或無香味的檀香、沉香多用油浸或油蒸;滇棗仁用油炒后冒充酸棗仁;已提取過成分的人參、西洋參噴入香精;已提取過的紅花用滑石粉或硫酸鹽加重后再用紅色色素染色等。
用非藥用部位冒充藥用部位,或未除去非藥用部位。如細辛地上部分未除去;用檀香、降香的邊材冒充心材或邊材未除盡;兩面針、常山、烏藥、制何首烏及柴胡飲片含大量地上部分,山茱萸摻果柄、核,酸棗仁、柏子仁混有外殼等。
用外形相似或同科屬的藥材相互摻雜使假[1]。如參薯、木薯、廣山藥充山藥;小平貝、小浙貝或皖貝等冒充川貝;用大蒼耳子冒充蒼耳子;小通草冒充通草;小南星、水半夏冒充半夏;南蛇藤果實冒充合歡花;月季花冒充玫瑰花;其他蟲草冒充冬蟲夏草;黃花白及或小綠及等地方習用品冒充白及;合歡皮冒充厚樸等。
將某些成分提出來,涂到偽品上,避開定性檢驗,或摻入其他成分增加重量。如:小檗汁浸入楊樹皮或柳樹皮充黃柏,水蛭、穿山甲、土鱉蟲、全蝎等摻鹽,紫河車摻蛋白質淀粉等。
將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澤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飲片。用其他物質經過加工偽造藥材。如用白芍的根莖部分染色加工成川烏、草烏;牛蒡根大片參入木香,小片染黃色冒充黃芩,染紅色冒充丹參,滇棗仁油浸后冒充酸棗仁等。選擇適當的材料加黏合劑模壓成型,冒充正品飲片。用土豆片模壓染色制成白附片;用紅薯染色加工成制首烏;用薄紙、海帶切細絲染色摻雜于西紅花中;用淀粉壓模制成冬蟲夏草;用山藥的珠芽(零余子)染色加工成延胡索及制川烏;用淀粉及滑石粉加工制成茯苓丁;獨活切片后加入當歸,細小的獨活用醬油染色后冒充羌活;蘋果樹枝切片后冒充烏藥;香菇根切片后冒充豬苓;白頭翁用燒堿處理后冒充秦艽;小果微花藤藤根皮冒充地骨皮;用其他木材制成檀香或沉香,用細砂與火藥制成海金沙;膠類物質加工制成乳香、沒藥;碳酸鹽染色后冒充朱砂等。
部分藥材被提取有效成分后流入市場,或直接冒充優質的藥材,或摻入優質的藥材后上市銷售。如三七提取后上市銷售,提取過的紅花加重染色后上市,提取過的杏仁或桃仁用雙氧水及劣質油處理后上市,提取過的連翹摻入老翹后上市等等。
中藥飲片存在的質量問題已引起國家對中藥飲片質量管理的重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曾多次下發文件強化管理,專項整治。這些規定對中藥飲片的法制化管理和確保飲片質量起到了極大的作用[2]。但在基層中藥材市場或集貿市場,往往對中藥飲片的使用概念不清,法制意識不強,甚至很多中藥材生產商置法律法規、藥品質量、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顧,肆意摻偽使雜、以次充好。因此,對于目前中藥飲片的質量管理,筆者認為應該強化法制意識,以法管藥;同時嚴格規范市場行為。中藥飲片的生產、經營及使用企業必須嚴格、認真地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及有關規定,同時要加快實施GMP和GSP步伐。
[1]鄭宏鈞,詹亞華.現代中藥材鑒別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63.
[2]王紅,謝景峰,彭海林.中藥飲片現狀分析及建議[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0):1054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