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氣候問題及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式,它倡導旅游過程中盡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江西是在全國最早倡議低碳經濟的省份,江西低碳經濟發展綱要中強調旅游業要低碳化發展。因此探討江西低碳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對江西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旅游動力的大小不僅與驅動力的大小相關,與阻力的大小也存在必然聯系,彼此力量的增減直接影響著旅游發展的進程。目前旅游動力機制主要從推力和拉力這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均是研究驅動力,而忽視了旅游動力機制中的阻力。本文引入“推—拉—阻”旅游動力機制,從推力、拉力、阻力三方面對江西低碳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進行分析,為后期有針對性地開展增加動力或減少阻力的工作提供基礎。
市場對低碳旅游的需求是低碳旅游發展的最原始動力,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旅游品味逐漸提高。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55.6%的人有過低碳旅游的經歷,89.9%的人表示自己在旅游時會注意低碳環保,相對于其他旅游方式,85.8%的人表示更愿意選擇低碳旅游。2011年江西旅游接待人數為1.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7.8%,增幅位居全國首位,旅游總收入1106億元,比上年增長35.15%,增幅居全國第四。旅游者的低碳消費傾向與江西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使江西低碳旅游的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江西旅游業的發展曾一度以資源消耗和浪費為代價,這種旅游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許多旅游資源的破壞,為了旅游經濟目的而盲目開發或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旅游經濟急需摒棄重開發、輕保護,重經濟、輕環境的增長方式,轉變為資源和效益并重的增長方式。低碳旅游要求旅游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在旅游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無疑能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江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體現。
江西旅游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能耗過高、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鄱陽湖水位和水質在下降,候鳥數量減少,周邊城市干旱危機逐步呈現,加之游客的到來及其活動,導致了空氣品質下降、植被破壞和環境衛生污染,江西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低碳旅游將低碳經濟模式融入到旅游產業中,要求降低旅游活動中的碳排放,減少旅游活動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一種形式,低碳旅游的發展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江西的生態環境在全國一直屬于前列,其森林覆蓋率為63%,生態效益價值達8233億元。生態旅游資源也是最具優勢的旅游資源,其中以山、江、湖最有特色。廬山、井岡山、三清山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廬山以“匡廬奇秀甲天下”享譽中外,龍虎山丹霞地貌風景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全國風景名勝中獨占風采。鄱陽湖湖水清澈,濕地連綿,候鳥珍禽長棲于此,水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成全國獨一無二的旅游奇觀。目前,江西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這為江西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低碳旅游的發展也是旅游資源得以保護的保障。
總體來說江西旅游業的發展在全國還屬落后,在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合作方面仍顯弱勢。面對激烈的旅游競爭,如果缺乏地方特色和旅游品牌,是難以獲得長足發展的。江西旅游最優勢的資源在于生態旅游資源,但這種優勢并沒有很好體現,市場的吸引力不夠大。鑒于此,發展低碳旅游不僅可以充分挖掘現有旅游資源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旅游形式,豐富旅游產品,同時可以在全國率先樹立低碳旅游品牌,形成相比其他省份的競爭優勢,增強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低碳旅游對江西而言,是緩解旅游業競爭壓力,形成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的大好機會。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江西第一個被列為國家戰略發規劃的區域,立足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將構建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大旅游網絡,以期成為國內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和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期間,國家和江西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會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措施,各級政府都將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為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筆者曾對江西游客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涉及游客環保意識和行為問題,調查結果為60%的游客存在破壞環境的行為,如亂扔垃圾、浪費食物和水資源等,對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會立即進行制止的人數不到三成,這說明游客的環保意識仍然較弱,破壞環境則會帶來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
低碳技術是實現碳減排目標和產業低碳化的必要條件,而碳減排技術正是阻礙江西低碳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2011年江西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651噸標準煤,江蘇、浙江、廣東分別為 0.6、0.59、0.563 噸標準煤,說明江西能源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江西旅游景區、旅游交通、酒店、賓館的運營仍然以傳統能源為主,象核電技術、風能技術、太陽能技術、地熱能技術、海洋能技術、生物質能技術等并未掌握,碳減排技術的利用和推廣明顯不足,致使江西欠缺低碳旅游產品的開發能力。
低碳旅游的初始投資比較大,低碳技術的開發與引進、節能環保材料的使用和日常維護的成本,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據專家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節能減排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年均投資需求至少在5000億至10000億元以上,且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領域節能改造的投資有一定比例是無回報或回報期較長的。江西經濟欠發達,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投入有限,旅游經營者礙于風險和回報率問題也是謹慎投資,資金構成對低碳旅游發展的瓶頸。
低碳旅游在我國還是個新鮮事物,從全國來看,目前國家還沒有專門針對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規,低碳旅游活動和行為無法可依。從江西來看,也尚未出臺低碳旅游相關的政策法規或行業標準,象旅行社、景區、交通、住宿、餐飲等均沒有明確的生態、能耗及排放指標,也沒有將這些指標納入業績考核體系中,更沒有相應的等級評定及獎懲措施。盡管政府和社會一直強調和鼓勵低碳旅游,但由于政策法規的不健全,缺少法律約束和激勵機制,低碳旅游則可能流于形式。
本文從推力、拉力和阻力三方面對江西低碳旅游動力機制進行了構建,推力、拉力和阻力均是低碳旅游發展中的影響因素,彼此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發生轉化,在實際經營管理中需密切注意這些因素的發展趨勢,以制定相應的旅游發展策略。
[1]年四鋒,李東和,楊洋.我國低碳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1,(4).
[2]張前,田紅.山東省低碳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2,(2).
[3]朱海英,張琰飛.低碳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旅游論壇,2012,(2).
[4]沈中印.低碳旅游發展模式與政策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經濟視角(下),2011,(11).
[5]張立峰,鹿磊.大連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動力機制及對策探析[J].特區經濟,2010,(11).
[6]廖濤.成都發展低碳旅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技術與市場,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