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民 熊龍彪 周明艷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話題,也是高校教職員工的主要任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是高校教師的基本職能。而其中科學研究對其他幾項職能的履行具有牽引作用。筆者認為,高校教師通過抓企業基地科研工作來促進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功能協調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通過以企業管理問題為科研課題入手增強了高校為地方經濟、企業單位服務的能力。教師、學生的企業管理基地科研活動有可能為企業創造了新的管理理念、技術。目前,高校對教學中心地位的認識大體上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教學中心孤立型:就教學論教學缺乏科研,社會服務的支撐,看是很準確,其實這種模式是很不穩定的,效果也不會很好;第二種科研支撐型:這種模型的特點是教學得到了科研有力的配合,中心地位穩固。教學和科研互相促進,教學質量無形中得到提升。第三種是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同時支撐教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教學中心地位更加穩固,教學內涵和人才培養質量有了雄厚的力量保障,出現質的飛躍。當然這需要循序漸進而行,非一日可就。
雖然科研活動在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各位專業教師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研定位,定位過高或過低都會有不利影響,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面向教學從事科研主要有以下含義:一是科研選題主要來自與教學實踐或教學內容相關的領域,對于農業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而言。像農民工就業、創業問題、農田水利工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都是科研課題可選的對象。二是科研成果,要能走進課堂,為教學服務,促進教研相長。三是學生參與科研,是科研過程同時成為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參與科研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科學發展前沿,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學會學習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方法。
管理學專業教師在著力企業管理科研課題時也要防止“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出現。這需要注意做好三點。一是制定的科研目標、計劃要適度。教師的工作重心在教學一線上,科研目標和計劃不宜太重,要確保管理學專業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教學中去;第二是要建立可言學術休假制度。管理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時間從事企業管理基地的調查、訪談和研討。第三是要保持教研的有機結合。教師在從事企業管理科研課題時,要經常琢磨一下是否與管理學的基本問題相關,管理學中有關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新理論能否適應于企業管理中。
一般來說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要“頂天立地。”就普通高校而言,“立地”比“頂天”更為重要。面向地方經濟甚至校園周邊經濟實體的經濟管理問題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融合。在不斷提高教師管理理論水平的同時,促進學校與周邊環境合作共建,這是產學研合作的有利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服務社會的方式往往表現為“單向輸出”型的思維,如何在高校同社會行業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對接與合作,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優勢延伸,并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是高等教育一個重要課題。作為農業院校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師,要有意識注意本省農業經濟、農業研究所、農業龍頭企業等多為視角把握各類資源,有效的動態整合,形成一種理論、實踐的整合機制,建立良性的研、產、學長效合作機制。
為貫徹上述企業基地管理實踐、科研與教學水平耦合博弈原則,需考慮從幾個方面努力著手:
能夠通過各種關系爭取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合作,通過政府組織引導和牽線搭橋,高校教師的產、學、研活動就能起到順水推舟的作用。像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很多科研課題都與各級政府部門相關,比如農民工勞動力流動問題就與政府人力資源部門有密切聯系,研究此問題的教師可以走訪這些部門。
作為農業類的高校,與各種農業產業的組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在經營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有時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經濟管理類教師要能夠走出去,播撒及時雨,為各類經濟實體的經營創業排憂解難,找出共同問題、難癥診斷指點迷津,出謀劃策。這些舉動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及時發現新的企業管理課題,也有利于加快企業管理科研成果的轉化。
研在學校,發在地方,農業高校的經管學院的教師要善于發現與自身專業相聯系的社會課題,突出特色,比如當前農民工流動問題涉及企業、政府、民主個人,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考慮加強對農民工的流動績效、社會保障、教育培訓,返鄉創業等問題的研究,這對利用好我國人口紅利有重要作用。
我校有不少依靠自身力量已建、在建、擬建的校外產學研平臺,這些實體甚為寶貴,不管經營成功與否,對我們管理類教師來說都值得欣慰與高興;其中有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都值得我們自身去體會,并讓這種管理實踐提升到管理理論的創新。
啟發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是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先進教學方法。是對傳統刻板的一言堂教學的變革。管理學啟發式教學是指管理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開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力、創造力,啟發學生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把管理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則不復也”說明了他的要點與優點。管理學的案例研討法是指管理學教師通過各種管理學故事、問題、案例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指出各種建議,交換意見進行辯論論證的一種教學方式。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思考的過程實質蘊含著辯證的過程。
為貫徹好啟發應用的教學空間,筆者認為要注意掌握以下要點:
1.組建班級中的小組研究團隊。管理學教師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班級的各種特色,把班級分成一個個小的團隊,形成一個個模擬公司或經營單位。然后根據團體小組的內部交流形成團隊目標任務,并組成管理層、制定計劃、方案、實施、活動,充分體現管理經營活動的模擬實體。
2.營造導師精講,小組長助講的教研氛圍。實施主講與助講課堂教學機制目的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討問題的熱情。教學中要以研究問題為引導,討論課時可考慮占課時數的20—40%左右,視氛圍自由調整時數,不宜過多。要引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經營管理問題,甚至學生班級,寢室的管理問題都可拿來討論,師生共同質疑,求新。
[1]姚軍.高職校區聯合辦學模式探討 [M].中國高等教育,2012.
[2]楊光欽.大學科研評價方法與思維模式創新 [M].中國高等教育,2012.
[3]武學超.美國產學研協調創新聯盟建設與經驗——以I/UCR模式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