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6 月18 日,G20 峰會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開幕。 主辦方為方便各國領導人合影, 把各國國旗貼在地板上標示領導人的位置。合影結束后, 唯有胡錦濤主席彎腰把中國國旗貼紙撿起, 細心地收了起來, 從而避免國旗被人踩踏。這一舉動引起熱議,感動億萬網友。這一幕在歷史上定格,成為永恒。
愛護國旗, 這應當說是一個公民的基本常識。 問題是很多人在實際生活中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說做得不這么細心, 而胡錦濤主席這樣做了,所以令人感動。這對于他個人來說,是十分自然的,這種“習慣成自然”來源于他對祖國深沉的愛。
愛國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需要具體行動體現。 為國捐軀是愛國,科研創新是愛國,吟詩繪畫可以愛國, 清掃馬路也可以是愛國,但愛國旗是起碼的底線。過去有江姐的繡紅旗。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渣滓洞集中營時, 江姐與難友們滿懷深情地繡紅旗。建國后有張寧的護國旗。1995 年5 月21 日下午, 世界第四屆蘇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團體賽任。國家、國旗是人民的、大眾的,不是哪一個人、哪一級領導者的,更不是哪一個貪官污吏的。況且,看黨風、看社會風氣、看改革開放要看主流、看本質、看發展。
退一萬步講, 即使在黑暗的舊中國, 無數志士仁人還是那么深情地摯愛著祖國。 上個世紀30年代,有人稱魯迅是“中國的高爾基”,他馬上回答說,“我是中國人魯迅”。 “九一八”事變后,正在比利時留學的我國實驗胚胎學家童第周在車上被幾個比利時人認出是中國人,粗暴無禮地叫他讓座,童第周為維護中國人的尊嚴,與他們針鋒相對, 有人污辱性地對他拍照, 他大聲說:“照吧! 請寫上:我是中國人。”抗戰期間,愛國將領吉鴻昌在國外受到歧視,他干脆在小木牌上寫上:“我是中國人”,佩戴在胸前。 每當憶起這些歷史鏡頭,人們都會激情滿懷。
一個愛國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在某種意義上,愛國精神也是一種生產力, 而且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我國GDP 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但一些人的愛國精神卻不如過去,這值得我們警惕。
胡錦濤主席彎腰撿國旗引起網友熱議, 說明大多數國人內心深處摯愛著祖國, 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 在全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讓“我的中國心” 更加堅定赤誠。 在瑞士洛桑梅里體育館進行,印尼隊一副領隊因輸球給中國隊,竟氣急敗壞地把中國國旗撕毀后踏在腳下。正在場內采訪的《深圳晚報》 女記者張寧為護旗與暴徒展開殊死搏斗,血灑賽場,在歷史上留下感人一幕。 最近的胡錦濤主席撿國旗同樣激動人心, 燃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
但我們也應當注意到, 過去當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冉冉升起時,同胞們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即使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國旗的感情還是不一般。 但時至今日, 有相當一部分人看到我國運動健兒在國際運動會上獲得金牌,奏國歌、升國旗時,已變得有些麻木, 失去神圣感, 不再動感情。更有甚者為了利潤,居然在國旗制作中偷工減料, 這完全是對國旗、國家尊嚴的褻瀆。表面看起來是對國旗的態度, 實際上反映了愛國精神的弱化。
有人說,“現在黨風社會風氣不好, 自己在改革中生活遇到了困難,想愛國愛不起來,愛國旗沒那份閑情”。 這種認識太過狹隘。國旗是國家的標志,主權的象征,愛國旗是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