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言網語
近日,有媒體報道,原山西河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薛新民,在1981年至2002年期間,為了入黨、升遷,先后11次填報不同出生日期,4次虛假填寫參加工作時間,甚至偽造專科學籍檔案、謊稱本科畢業。但在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后,薛新民“不降反升”,榮任河津市住建局局長。6月8日,河津市委召開常委會,提名免去薛新民的職務。
網民“三少”:如何讓干部擁有“誠信身份證”,實現政府公信力保值增值,是擺在執政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支柱,缺乏政德底線、容忍造假行為、寬縱造假干部,如何取信于民?何談權為民所用?
網民“王石川”:如果造假成本總是很低,事后問責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那又怎能遏制后來者為“前程”修改履歷的沖動?從不無擔憂的街談巷議到網友的拍磚乃至惡搞,人們感受到的不只是“百變局長”個人信用的破產,更有政府公信等“無形資產”的悄然流失。
網民“cdadiaofz”:對于個人來講,誠信是立身之本;對于國家來說,誠信是立國之本。常修為政之德,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形象,唯有清正廉明、剛直不阿,才能做一個組織和群眾都信賴的人,這是提高領導干部公信力的關鍵。
“啟動微博辦公仨月了。局中層以上干部和兩級班子成員還有哪些同志沒有開辦實名微博?已做的,要有統計(用戶名、單位、職務、開博日期、發博情況)并公示;截至今天17時未開微博的,明天上午通報,并手機短信詢問什么原因;到本月底仍不開辦微博者,敦促其辭職。”5月28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衛生局局長關繼標發出的一條微博,引發各界熱議。
網民“何勇海”:要求下屬扎堆開個人微博,頗有“形象工程”的意味,對提升行政效率,沒有實質意義。很多政務微博恰恰是陷入了這個窠臼,一窩蜂地開通,熱鬧與風光過后,往往歸于沉寂,或淪為空架子,或長期“沉睡不醒”,政務微博的公信力大受損傷。一個政府部門能經營好微博還算不了什么,怎么對待手中的權力,并怎么拿它來辦事,又辦成了什么事,這才是根本。
網民“茁壯樹苗”:強制開微博,或許初衷是希望加強官方與民眾的交流、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這種辦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恐怕局長自己也沒把握。與其強制開微博,倒不如下功夫在部門日常工作中轉變作風。
網民“葉萌”:支持官員開通微博,但是不贊同用行政權力去強制別人開或者不開微博。否則,即便是被迫開了微博,恐怕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近日,北京發布《北京市主要行業公廁管理服務工作標準》,對公廁的臭味等級作出劃分,并限制公廁蒼蠅“不超過2只”。據調查,此類規定并非北京獨創,國內多座城市均有類似標準。這種“臭味分級、蒼蠅限數”的規定,引發社會熱議。
網民“青橙”:雖然可以理解這些措施是為了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事情可以量化,有些就不需要量化,在蒼蠅數量上較真沒必要,也不現實。希望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稍微接點地氣啊!
網民“百合”:透過表面的熱鬧喧囂,這場爭論背后的核心議題究竟何在?歸根結底,在于政策統一性和執行靈活性之間的平衡。換言之,通過指標進行的量化管理,有效性到底如何?老百姓的最大擔憂不在于政策初衷,而是擔心“兩只蒼蠅”會不會落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結果差強人意”的治理怪圈?一味追求標準的定量化、精準化,會不會忽視了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和執行的可操作性?
網民“楊朝清”:“兩只蒼蠅”的標準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蘊藏著通過樹立標桿來引導治理的深意。透過公廁這扇特別的窗戶,我們不難發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可喜變化:一方面,政府更加注重公眾的切身感受,更加注重治理的社會效益,服務標準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另一方面,公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積極建言獻策,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融入”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