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支持單身父母再婚,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近日共同發布“24孝”新標準,隨即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有人借此反思,本應“習以為常”的孝行,如今卻需要“標準”規范,“該高興還是悲哀”?有人以此對比,認為“現實困境讓能達到這些標準的人寥寥無幾”……
來自現實生活、工作的種種壓力,導致子女能夠陪同父母的時間很少。新華社記者在互聯網上做的隨機調查也表明,眾多網友對新版“24孝”既強烈支持又表示遺憾。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想常回家看看,但單位加班太多,父母也不住在同一個城市里,有孝心也還要有條件實施才行啊!”
不過,沒有人否認新版“24孝”的價值。處于轉型期的現代中國,面臨著西方個人本位主義價值觀念與倫理文化的沖擊,新標準對于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冷落了“孝道”、缺失了道德教育的社會而言是一種警醒,提醒人們重拾“孝文化”,重塑孝道。
人們也希望,新版“24孝”能成為現代社會的孝心“指南針”,紓解正在來臨的“老齡社會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