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病夫”這個詞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污辱性稱呼,用來專指舊時代中國人的貧窮多病,身體羸弱。但人們可能有所不知,第一個使用“病夫”一詞的卻是中國人,他就是“戊戌變法”時的著名思想家嚴復。1895年3月,他在天津《直報》發表的《原強》一文中說:“蓋一國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助人事于超距斑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作為思想家的嚴復,是以“病夫”比喻積貧積弱、腐敗落后的舊中國。1896年10月17日,上海的《字西林報》發表了一篇評價甲午戰爭的文章,作者為英國人。梁啟超將其中的一句話譯為:“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1904年,曾樸更直接以“東亞病夫”為筆名,寫成了小說《孽海花》,表達了對清統治者自甘墮落且奴化民眾的憤恨。
無論是嚴復、梁啟超還是曾樸,他們都不是在討論國人的身體狀況,而是直指當時國家和國民思想和精神的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