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海歸”的待遇
歷史學家羅志田曾撰文指出:“大約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英美留學生逐漸取得一些思想學術的優勢。于是有所謂‘鍍金’的英美留學生和‘鍍銀’的日本留學生,兩者在很多方面的待遇開始出現差異,且日漸明顯。”
曾擔任國民政府中宣部副部長、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的陶希圣,1924年前后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1955年,年近古稀的陶希圣敘述了自己當年在編譯所遭受的“歧視性待遇”:
“有一顯明的象征可以說明每一人的待遇。我是國內大學(北京大學)畢業而有教書經歷的,月薪八十元,坐的是三尺長尺半寬的小桌子,加一硬板凳。桌上的墨水是工友用大壺向一個小瓷盂注入的。
“若是日本明治大學一類學校畢業回國的人,月薪是一百二十元,桌子長到三尺半,寬到二尺,也是硬板凳。如果是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者,月薪可到一百五十元,桌子長到四尺,寬到二尺半,藤椅子。桌上有水晶紅藍墨水瓶,另加一個木架子,內分五格,可以分類存稿。
“若是歐美一般大學畢業回國的留學生,月薪可至二百元,桌椅同于日本帝國大學的留學生。如果是英國牛津、劍橋,美國耶魯、哈佛,而回國后有大學教授經歷,那就是各部主任,月薪二百五十元。桌子上有拉上拉下的蓋,除自己坐藤椅外,還有一個便凳子,預備來接洽工作的人坐。”
(文/唐小兵 據《東方早報》)
book=49,ebook=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