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長治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高建國
借助行為規范內生力量促進干部作風轉變
■中共長治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高建國
不是所有作風問題都是腐敗問題,但多數腐敗問題都是由作風問題演變而成的。隨著長治市人社局公務員考錄體檢違紀違法案件調查處理結束,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系列問題全部浮出水面。長治市委、市紀委一方面,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另一方面,也對此案件存在的隨意變更程序和執行制度不嚴肅等行政行為不規范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當前,一些領導干部普遍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作風不正、不實和腐敗問題,說到底就是機關公務人員行為規范上的問題。因此,在轉變干部作風過程中,須借助行為規范的內生力量,以干部作風的轉變,實現干部拒腐防變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行為規范的教化引導力。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準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包括行為規則、道德規范、行政規章、法律規定、團體章程等。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黨政機關及干部的行為規范不僅包括狹義上的黨紀國法等行為規則,如《黨章》、《廉政準則》等,還包括廣義上應廣泛遵守的各類行為標準,如《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等。根據機關職能和對不同層次公務人員的要求制定出的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可以確立公務人員的行為標準和道德標準。行為規范本身就具有預防教化功能,公務人員的履行職責、執行公務過程,也是一個對行為規范的再學習、再受教育過程,他們從而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們則通過啟迪、調動受教者的自主性、自覺性,促使其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取向,保證公權運行和公職履行的規范、準確。因此,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以行為規范教化引導為基礎,提高對行為規范的正確認知和把握能力,不僅有利于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同時可以彌補干部在認識或知識結構上存在的黨紀條規盲區的欠缺,防止干部產生規避僥幸心理,或因對行為規范的不知不懂而產生不當行為,以致“不教而誅”或法不責眾,這樣就可以通過發揮行為規范的教育防線作用,有效遏制非制度性腐敗行為,從而保護干部的安全。可見,在加強作風建設中,立足行為規范,倡導精學、修德、立行、勤政,做到“治庸提能力、治懶增效率、治散聚合力”,十分關鍵。
二、借助行為規范的制度約束力。“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黨政機關干部的公務行為與機關的組織行為、管理制度、運作機制、領導行為等因素是雙向互動、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公務人員行為的規范程度更多地取決于機關內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領導活動方式及其行為的規范化程度,否則,會造成公務人員情緒上不穩、心里上的不安、行為上的失范、管理上的混亂,就很難保證干部行為上的規范。而作風是通過一個組織或群體中一定數量的成員的活動反映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影響力的行為方式,轉變干部作風所依賴的行為規范有著其特有的約束性、穩定性和可操作性。在轉變干部作風的過程中,要通過規范黨員干部自身管理,發揮行為規范的剛性約束力,使公職人員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而不能以個人主觀意愿和個人能否獲得利益為前提行使權力,這就減少了主觀隨意性,縮小了自由裁量權。因此,必須立足實際,不斷總結、提煉和豐富、完善具有時代特征的作風建設行為規范和要求,為廣大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立規矩、定標準、樹標桿。同時,加強考核評議,嚴格責任追究,增強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體現權威性和嚴肅性,使廣大黨員干部懂得濫用權力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依靠行為規范的強制力量促進干部作風轉變,確保有令必遵、必行、必效、必果。
三、借助行為規范的監督制衡力。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沒有監督的作風建設也將大打折扣。黨政機關等公務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代表的是黨政機關的形象,反映的是其績效、威信和文明程度,他們的行為規范不僅可以公開明示行為標準的具體內容,為各類管理、監督主體實施對公務人員的有效監督提供客觀依據,而且為公務人員普遍認同并遵守行為規范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監督起著促進行為規范落實、防止權力異化和行為失范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借助并發揮行為規范的監督制衡權力功能,多方面拓寬渠道,切實增強監督制約在轉變干部作風中的實際效果。作為監督的對象,各級黨政機關公務人員要牢固樹立依法依紀履職的意識,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立足行為規范的既有的評判標準,在以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為主要內容的立體化監督網絡機制下,廣泛接受監督,以監督有效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和行為失范,使黨員干部不犯或少犯錯誤,這不僅是行為規范的根本動因和力量所在,也是轉變干部作風的根本目的。
四、借助行為規范的示范帶動力。行為規范是風向標,行為規范也是指南針。行為規范本身所特有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對社會各階層、各群體有直接影響,對形成良好的行風、民風有著不可估量的帶動作用。作為行為規范的具體承載者和實施者之一,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落實行為規范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放大和示范效應之重要更是不言而喻。因此,要以行為規范的導向為依托,一方面,優化領導者的素質能力、思想品質和方法藝術,以領導干部的示范和放大效應,優化所在單位及全社會風氣、人際關系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建立具有操作性的行為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促成公私分明、是非分明、獎懲分明,能夠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提升精神追求的好環境,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影響帶動廣大黨員干部樹立起對人民負責的形象、推動工作的形象和清正廉潔的形象,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五、借助行為規范的懲治威懾力。對于轉變干部作風,行為規范的制定和出臺不僅在程序上做到了有規可依、有章可循,而且為嚴管、嚴治、嚴懲提供了依據,從而也就為轉變干部作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正是這種強大的懲治威力,進一步增強了教化的引導力、制度的約束力和監督的制衡力。行為規范的警示震懾功能源于對違法違紀行為的及時有效的查處,查處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對行為人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效果,而且對其周圍也會產生極強的心理震懾和警示作用,使處于臨界狀態者產生必要的警醒。通過對類案的綜合分析,找出規律特點,乃至與發案有關的主客觀因素狀態,用第一手資料生動地施教,積極運用執法執紀的資源成果,昭示正義和良知,弘揚道德和法律,促使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遵紀守法、依法辦事,通過懲惡揚善,弘揚正氣,以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講黨性、守紀律、重品行、做表率的實際成效,推進作風建設的根本好轉。
行為規范覆蓋了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黨政機關廣大干部及公務人員從職(政)期間的政治、廉政、業務、社交和道德的各個層面,為他們的自律和他律提供了依據和參照系,因此,要理性借助行為規范的內生力量,促進廣大干部不斷成長、成才、成熟和成功,素質得以全面提高,這樣,廣大干部及公務人員行為“失范”、“越軌”現象就會減少,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就能得到遏制,干部作風也必然會有根本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