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應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譚德寶
加強基層黨員干部教育管理扎實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中共應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譚德寶
農村“兩委”個體小,群體大,是我國最基層、隊伍最龐大的一級組織,且農村干部在任用、工作和管理上又不同于國家工作人員,因此,在農村反腐倡廉建設中,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兩委”干部的選用管理,就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公道為本,把好選人用人關。農村干部在選拔任用上,因為地域因素限制,往往具有較為明顯的宗派特征,加上干部文化層次普遍較低,任職不連續,工作中難免存在一定的短視性。這些特性決定了一部分農村干部對黨紀國法和手中權力缺乏畏懼感,辦事不公、作風不實,甚至成為“村霸”。從近年查辦的一些農村案件來看,以上特性造成較多農村出現“兩委”換屆拉票賄選和宗派沖突現象,使干部一上任便埋下了影響農村穩定的隱患。因此,在農村干部任用上,各級黨委政府要早發現、早培養,真正為那些黨性強、能力高、辦事公、能服眾的黨員創造脫穎而出的條件,同時要嚴厲打擊農村“兩委”換屆中的不正之風,真正讓能人治村、賢人治村,筑好農村基層反腐倡廉的第一道堤壩。
教育為先,營造干部勤廉氛圍。農村干部受文化程度、工作特征的限制,認知程度較低,勤廉意識較差,對很多服務群眾造福一方的好事實事有“兩怕”:一怕浪費精力影響自己的“小家”,二怕落下“饑荒”沒人管。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畏首畏尾,無所作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大力營造農村干部勤政廉潔的氛圍,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教育農村干部勤政廉政。應縣根據本地實際,制作了反映農村干部勤政廉潔的電視片《勤廉之聲》,以具有當地特色的小戲、小品、小劇種開展了農村廉政文化匯演活動,在廣大黨員干部中普遍開展了記“民情日記”活動,使黨員干部的言行與廣大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勤廉氛圍更加濃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民主為要,搭建干群互動平臺。充分發揮群眾在民主決策、民主理財方面的作用,搭建干群溝通平臺,是化解矛盾、預防腐敗的重要環節。應縣積極推廣本縣龍泉村在村務民主決策上“一事一議四步工作法”,凡遇到土地流轉、“三資”處置等重大事項,都是按照“兩委”提方案(或由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議),黨員代表大會定“盤子”,村民代表會議投票公決,鄉鎮黨委政府審核通過的程序操作,達到了大事能議,議而能決,決而有果,使群眾真正成為村政要務的“主事人”。在村級財務管理上推行“三筆會審”制度,每筆開支都由經辦人、村支部書記或村委主任簽字后,再經村民理財小組審核,待理財小組組長簽字后才能報賬,使群眾成為村里財務的“當家人”。通過搭建互動平臺,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得到充分保障,這進一步夯實了反腐倡廉的群眾基礎,同時也從客觀上減少了“兩委”干部濫用權力的可能。
防范為重,加強制度機制建設。近年來,應縣充分發揮“制度+科技”在農村基層懲防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建設開通了縣鄉村三級“黨風廉政建設網”,將涉農收費、惠農政策、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情況、低保五保補償情況、財政下撥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等全部納入公開范圍,陽光操作,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制定出臺了《農村“三資”管理辦法》、《農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農村財務委托代理制度》、《中央惠農資金發放監督管理辦法》、《村務公開辦法》等一批規章制度,規范了村兩委干部的行為,同時,加大了涉農案件的查處力度,退還克扣截留群眾的惠農資金近100萬元,使制度建設成為農村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