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征
不妨換位思考
■郭長征
來基層工作已有近6個月時間了。自己在縣紀委信訪室工作了近6年,形形色色的上訪者也見了不少,長期與上訪者打交道,產生了麻木思想,有時候甚至存在一種厭煩心理。到王峪景區管理中心工作以來,隨著地域和工作性質的變化,漸漸靜下心來,從另一方面重新思考之后,很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上訪問題。
不可否認,我國現在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信訪將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長期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上訪問題,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將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課題。特別是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群眾受文化程度的局限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認為權大于法,政府領導是“如來佛”,能“包管天下”,一些年齡較大的群眾長期受歷史戲劇中刻畫的官場人物如“包文正”的影響,認為只要能遇到“青天大老爺”式的領導干部,自己反映的問題就能解決。這樣的認識使得一些本不屬于政府部門受理的信訪問題也流向了政府機關。
那么,在我國,上訪群眾面臨的社會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從上訪者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從舉報人的舉報成本看,舉報必然要耗費時間和精力,還要承擔交通費、調查費等直接和間接的經濟開支,有的舉報人因長期上訪而耽誤了生產經營,陷入越告越窮、越窮越告、越告心理越不平衡的怪圈。從舉報人面對的舉報風險看,現實中舉報風險成本除了暴力襲擊、誣告陷害外,絕大多數是被以種種借口刁難和壓制、“穿小鞋”,包括開除公職、降級、免職、變換崗位或扣發獎金、不予晉職、不予表彰,以及威脅、恐嚇等。這類行為令舉報人和潛在的舉報人產生憂慮和不安,在一定范圍造成恐怖的氛圍。如哈爾濱國貿城副總經理于新華因舉報數千萬元的國有資產流失,除一度遭免職外,還曾被不明身份的歹徒襲擊,從腿到臉被連砍四刀,差點丟了性命;貴州女工劉貴群因舉報單位領導違法違紀問題,不僅職務被免,工作被停,工資被扣,而且遭恐嚇、辱罵、毆打成了家常便飯,甚至差點被送進精神病院……從舉報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前,民眾整體和輿情對腐敗可謂深惡痛絕,但公民個體的民主監督淡化,對腐敗容忍度有所提高,對腐敗現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理認同各種“潛規則”,錯誤地認為腐敗現象很尋常,或奉行“好人主義”,怕反腐惹火燒身、被群體孤立等,不敢、不想、不愿對權力進行民主監督。一些舉報人的行為往往被錯誤地認為是見不得人的“告密”,證人的證言被錯誤地認為是“管閑事”,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舉報行為,把上訪者看作是不務正業的“刁民”。
那么,既然上訪群眾面臨的社會現狀不容樂觀,他們為什么還要去上訪呢?
毋庸置疑,他們是因為自己的切實利益受到侵害,或認為現狀不公平才來上訪的,他們的上訪是為了讓政府部門為他們撐腰做主。首先應該肯定的是他們是抱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才來上訪的,他們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得到政府的保護和關照,這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從另一個層面講,反映問題是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對涉嫌違紀違法犯罪的人或事依法向有關國家機關進行檢舉報告的行為,也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是我國法律授予他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
那么,上訪問題是不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呢?
這個答案,在去年的我省“百日會戰”中已經有了解釋。省紀委書記李兆前的三個推定,即:“群眾有理;干部有錯;問題有解?!本褪亲詈玫慕忉?。“百日會戰”的豐碩成果也充分說明了李書記的三個推定是正確的。既然群眾反映的問題有理,我們的干部也有錯,那么,群眾反映的問題為什么還遲遲得不到解決呢?這就需要從我們自身找問題。
我們有的干部習慣了在辦公室解決問題,不愿到一線去,遇到問題不是想方設法解決,而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導致一些小問題推寒了群眾的心,拖成了大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干部主觀上怕事,客觀上不去解決事。這樣的工作理念、做事的方法,又怎能解決問題!
“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三大法寶。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從一個五十人的小黨發展成為有八千萬人的大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奪取了全國政權,是因為我們的黨有這三大法寶做支撐。可我們現在有的領導干部忘了這三大法寶,有些人即使記得也沒有運用這三大法寶?,F在,我們的領導干部都有相當的文化理論水準,可他們的理論只是書本知識,沒有運用到實際,不可能在實際中得到升華,更不可能去有效地解決問題。還有一部分干部本身就不愿到群眾中去,談不上密切聯系群眾,更不用說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了。我們的黨只有勇于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遠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聽民生、解民憂,認真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不用上訪就解決遇到的問題,我們的黨才會堅不可摧,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