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源
“綠色發展中的治理創新
——里約峰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綜述
于宏源
即將于2012年6月20—22日舉行的里約20周年峰會,將在總結綠色發展經驗和創新可持續制度的基礎上,凝聚政治共識,促進治理創新和綠色經濟發展。為迎接此次峰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于2012年4月17—18日合作舉辦了“綠色發展中的治理創新——里約峰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環境和科學協會、印度包容性增長委員會、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聯合國環境署、歐盟、大自然保護同盟、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和巴西外交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同濟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里約20周年可持續發展峰會前的評估、綠色發展的關鍵議題和創新全球可持續治理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里約會議之后,在全球、區域、國家以及地區等不同層次上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層出不窮。國際上已有 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致力于推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民間團體也更加活躍,并在國際環境談判及各項活動中日益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進入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步入實施階段,可持續發展制度建設在改革中不斷加強和完善。
美國環境學者代表認為,全球環境治理包括國際法和國際條約、政府間組織、融資機制、國內政府機構、非國家政府行為體等各個層次和領域。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美國積極推動全球環境治理,但是在90年代到21世紀,美國參與制定的條約大多數未能得到批準。美國仍然在支持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如美國通過全球環境基金來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融資機制,但美國也可能會逐步放棄對聯合國環境署的領導和參與。考慮到美國國內政治情況,聯合國環境治理改革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任何要求獲得國會通過的決議都難以獲得批準。
歐盟學者對里約峰會和綠色發展問題進行了評估,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差距依舊存在,全球仍然缺乏向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歐盟對里約+20峰會的期望首先是整合和平衡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整合全球發展目標、能源可持續發展政策、水的利用效率、陸地和生態系統(包括森林)、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等各個方面。在全球制度改革方面,歐盟希望整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和承諾,促進實施可持續行動的方法和能力建設,促進國際合作與加強可持續發展援助、借助公私部門的力量來加強聯合國可持續國際機制。
中國學者則提出需要反思文明轉型的經濟和政治需求,工業化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既是社會的,也是政治的。唯一的方式是廢除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原則,以生態社會主義加以修補。這需要通過合作促使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發達國家擁有更好的條件,應當率先引領這種轉變。
里約峰會設計了 7個次主題,其中水、糧食和能源是全球治理的熱點和難點,也是綠色發展中的關鍵議題。
歐盟認為1992年里約峰會以來,全球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增長、教育、醫療和飲水的保障、森林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和加強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在解決全球極度貧困、能源匱乏、衛生設施、環境問題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發展存在地區性的不平衡。特別是在能源問題上,全球仍有13億人缺乏現代電力服務,26億人缺乏現代的能源服務,隨著經濟、健康、環境、性別、城市化的壓力加劇,全球能源貧困將會在各個方面繼續發展。當前全球環境治理議題的性質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治理領域已經不僅僅是孤立的環境安全、能源安全、資源安全等,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也日益緊密。其中核心是水、糧食和能源三種安全要素的互動。由于水、糧食和能源所形成的綜合挑戰不能通過單個領域的治理來解決,也很難通過一國之力獨自解決。因此,如何在資源安全和基本生存權利之間進行取舍,如何在聯合國全球治理既有框架內協調三者關系但又避免泛安全化,都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印度學者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低碳戰略,認為印度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于環境變化的威脅沒有責任,但卻受害最深。發展中國家與全球環境治理休戚相關。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對于消除貧困和經濟結構轉型有著重要作用。與它相伴的也有風險和挑戰,發展綠色經濟是一個漫長和復雜并且充滿困難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缺少資金、技術和能力構建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合作,降低風險的同時使收益最大化,真正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關切。未來印度需要在20—30年之內保持8%—10%的年均增長以實現其發展需要,但是印度因此會面對嚴重的污染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國內能源資源在未來 15年左右將會耗盡。印度將通過國際合作、技術革新、發展核能等方式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與會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加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城市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工業化也沒有太廣泛的空間,存在社會不平等、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很多問題。中國的工業發展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需求,存在相當程度的生態退化、環境污染(水、空氣、城市廢棄物)、氣候變化、全球不平衡等困境。中國應當注重綠色經濟的發展。綠色經濟能夠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極大降低環境風險和生態匱乏,并且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確保自然資源持續提供人類福祉所需要的資源和環境服務。
與會非政府組織代表認為里約峰會面對許多挑戰:國際談判進程太過緩慢,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政治領導人缺乏信心,政策措施和激勵被投資者認為是不足和脆弱的。對于綠色經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只是討論平臺,需要吸納相關的非聯合國成員參與,包括次國家政府。國家的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與金融和經濟發展部門進行合作協調,并且促進全球在里約峰會上呈現一個繁榮、可持續的發展愿景。氣候集團組織認為,需要提高綠色經濟和碳減排的目標,重視商業機構和次國家政府部門在該進程中的作用,在全球范圍內增加商業和政府領導人對清潔革命的信心,發布更多的權威、有代表性的案例,重新定義綠色轉型行動和部門領導者能力。
美國能源和環境學者普遍關注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問題。過去十年中,全球能源消耗增長約一半是來自煤炭,主要是由于新興國家電力消耗的快速增長,因此清潔煤技術是發展中國家合作重中之重。新興發展中大國的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模式也有值得推廣之處,如巴西的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尤其值得在全世界推廣。
與會學者認為里約+20峰會的主旨理念是:全球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相關議題不限于生態環境本身,也對人類價值觀念、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國際秩序等發起了重要挑戰和深層次沖擊。全球環境治理的關鍵在于應當構建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否則可持續發展在地方和區域層面將無法產生實際行動。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是資源和環境,資源支撐著世界經濟運行,綠色發展應當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方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學者指出,國際環境治理是指規范環境保護進程的各種組織、政策工具、融資機制、規則、程序和范式的總和。由于環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遏止環境繼續惡化需要國際合作,但現有的國際機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因此設計更好的國際機制,即改革當今的國際環境治理機制顯得非常重要。環境治理離不開社會和經濟兩大支柱,因此,加強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改革(加強可持續委員會、建立可持續發展董事會),與改革全球環境治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代表指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危機難以預測,因為它們是復雜性、不確定性與含糊性相互交織的結果。聯合國戰略規劃須進行改革,其能力打造的重點正日益分布至世界各個地區,做法是設立地區性培訓中心,如日本的聯合國地區發展中心與韓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辦公室。這樣做有助于構建區域性工作網絡、利用當地專家的智慧,同時由于不產生旅費開支而節省了成本。
20年來,國際國內形勢均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也有很多新進展,但也面臨壓力。中國對里約+20會議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在公平原則之上的多樣化的綠色發展模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包括目標、路線圖、資金和技術),為綠色發展設計不同平臺和不同水平的合作機制,建設新的全球綠色新秩序。
與會中國學者建議,中國需要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首先,綠色經濟的主要目標是消除貧困,國際社會應該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反對假借綠色經濟之名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或者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援助的條件。第二,發達國家應該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的過程中起到帶頭作用并且作出不懈努力,包括金融援助、技術轉移、能力構建和增加市場準入機會。第三,發展中國家應形成和實施適合本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四,國際社會應該協助發展中國家,為其提供教育課程和職業培訓,降低社會成本,向綠色經濟轉型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補償。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