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湖南祁東縣縣長雷高飛在萬言述職報告中承諾,任職期間“不偷懶、不貪錢、不貪色、不整人”。像以往的一些官員承諾一樣,雷縣長“四不”言論經媒體報道后,立即引來網友質疑。
官員承諾為何遭遇“習慣性質疑”?從干部本身而言,一些干部向社會公布的“諾點”太低,誤將“私德”當“官箴”是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私德是人們為了維護小群體或自我利益而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而“官箴”則是對為政者的一種警戒。以雷高飛的“四不”承諾為例。“不貪錢、不貪色”是每個公務員都必須做到的承諾,是為官者的底線要求,卻作為“官箴”高調出籠,難怪言之諄諄,聽者藐藐。
對干部承諾動輒“習慣性質疑”,折射社會公信力的下降。近年來,個別干部道德滑坡嚴重,不時出現一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偽承諾型干部,民眾對此頗多微詞。原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就公開承諾,“要做一個清廉的市長,不留敗筆,不留遺憾與罵名”。這些道貌岸然的干部雖然不能代表整個干部隊伍,但確實使干部隊伍形象受損。
要改變民眾對干部承諾的“老不信”,必須在構筑干部公信力、取信于民的同時,也要讓民眾看到干部的確兌現了他們的承諾。即使個別干部承諾沒有完全兌現,也要看他們努力的程度和實際的行動。畢竟,干部公開承諾體現出一種時代的進步,體現出一種對群眾負責的自覺。
作為“曬”承諾的干部,要想贏得群眾信任,必須及時公開兌現過程,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如果兌現不了承諾,就得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以此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