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濱州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3)
強化制度保障: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
安 娜
(濱州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3)
加強體制和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強化制度保障,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本文分析了目前黨的執政能力所面臨的諸多體制和制度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強化制度保障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這一途徑。
執政能力;制度保障
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作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決策,并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到了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與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這樣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自身所肩負歷史使命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充分認識,也展現了其加強自身建設以作好充分準備應對嚴峻挑戰的宏大氣魄。
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是一種內含多種要素的綜合素質,因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諸要素中,加強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強化制度保障是進行這一系統工程的關鍵,能夠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的根本建設。所謂執政能力,就是執政黨通過掌握和運用國家公共政治權力,領導和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促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執政黨的執政活動不是沒有章法的,總是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規定,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進行,因而,加強制度改革和完善,強化制度保障本身就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應有之義。這里所說的體制和制度,主要是指政治體制,從執政的角度來看,政治體制包括體制和制度兩個方面,二者共同構成了執政的制度框架。之所以說強化制度保障對于黨的執政能力非常重要,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是由制度本身的特點、屬性以及現實要求所決定的:
首先,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薄爸贫群每梢允箟娜藷o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安排能夠對黨的執政活動起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使之在健康的軌道內進行,因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確保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歸根到底要靠黨內體制和黨領導國家的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正如2002年黨的十六大在分析21世紀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時得出的結論: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2]
其次,制度設計和安排的科學與否,本身就是執政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體現。一種制度確立以后,會成為執政活動所遵循的規則和依據,因而本身體現了一種價值目標的選擇和定向,而這種價值目標的選擇是否能夠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同和肯定,關系到一個執政黨能夠鞏固其執政的社會心理基礎,能否具有真正的合法性,這對于執政黨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同時,制度的設計和安排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方向,如果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不合理、不科學,就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混亂,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有的甚至會帶來嚴重后果,因而,能否合理、科學地制定和完善制度本身就體現了執政黨是否有能力把握和駕馭社會發展的大局,從而統治和管理好整個國家。
當然,執政能力是一項綜合素質,執政主體的個人能力、執政理念、執政方式等對于提升執政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這些要素只有以體制和制度為依托和保障,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才能得以實現,因而,要想真正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須加強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社會的不斷前進和發展應該伴隨著體制和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尤其是社會急劇轉型時期,新問題、新情況的出現會加劇其與舊的體制之間的摩擦與不和諧,因此,現有的舊的體制和制度就必然會對社會發展的某些層面產生制約影響甚至負面作用。筆者認為,當前,政府在體制和制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長期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存在著過分強調經濟發展、強調GDP的增長而忽視整個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傾向,這使得我國在獲得社會經濟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結構失衡,社會問題諸如環境破壞嚴重、社會貧富懸殊、失業、城鄉差距拉大等越發嚴重,造成一定程度上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因此,我國目前的體制和制度設計應該著力于解決這些緊迫問題,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僅僅解決這些問題還不足夠,必須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在以后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要放遠眼光,不能貪圖一時的經濟發展,而以犧牲與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和諧為代價,并且經濟只是達到社會發展的諸多手段之一,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黨中央適時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第二,在政府管理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上,某些領域仍然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發展,改革管理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越來越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但是時至今日在某些領域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并未完全革除。權力過分集中不僅嚴重滋生和助長了一些黨員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權力過分集中導致對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難以從根本上制止權力腐敗,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現象屢禁不止,這也是盡管這些年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腐風暴,然而腐敗現象卻仍然不能得到有效遏止的根本原因。
第三,政府執政資源的配置結構不盡合理。這個問題突出表現在政府的工作體制中工作職責體系建設的嚴重不足、權力與責任不對稱以及機構重疊設置、機構臃腫等,這種結構配置的不合理使得職責缺位、權責不明、辦事推諉扯皮等老問題長期存在,致使執政效率一直難于提高,政府管理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為此,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已經進行了三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但并未完全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至今這個問題仍然是我國政府政治體制上的一大弊病。
從根本上說,用制度來保證黨的執政活動在健康的軌道內進行,保證其科學性和正確性,是解決體制和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唯一途徑。基于目前政治體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加強體制和制度建設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工作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體制和制度改革與完善更應該著眼于保持整個社會的全面與和諧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有機整體,片面追求單個方面的發展就會打破社會整體的和諧,造成社會因素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最終以犧牲社會整體的發展為代價,而在社會各個因素的發展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因而,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這個因素來進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工人階級政黨先進性的最突出表現,因而,在體制和制度的安排中,一切都要以服務于最廣大的人民為目的,確保和維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所必需的。
其次,要致力于建立一種體現政府開放性與透明性的權力運作機制。任何民主社會的治理都是以開放和透明為特定的,并且只有開放和透明的政府,才能更好地維護和保障人民的權利,為此,黨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其領導體制、組織體制和管理體制。具體說來,就是⑴推進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和發展黨內民主生活,二是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推進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⑵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立能充分體現憲法精神的體制和制度,并且努力探索適合黨運用國家制度實現有效領導的新機制和新途徑。
最后,優化執政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提高執政效率。要以實現執政效率的最大化為目標對工作體制的工作職責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當然,效率最大化不是不要科學化和民主化,事實上,執政的科學化、民主化與執政效率的最大化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只有真正實現了執政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才能真正實現執政效率的最大化。為此,一方面,要擴大和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徹底改變計劃經濟時代權力只對上級負責的體制結構,明確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權力的行使必須要對人民負責,心中有了對人民的責任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確?!坝袡啾赜胸煟脵嗍鼙O督”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制度是黨的執政理念得以貫徹落實和執政活動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要運用制度來規范和保障我們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使這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但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任務是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找出一條適合我們黨自身的執政道路,從而真正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1]鄧小平文選: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2]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50.
安娜,(1981—),女,山東鄒平人,濱州醫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