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峰
財苑天地寫新篇
——柏鄉縣財政局2011年改革發展紀實
趙偉峰
近年來,柏鄉縣財政局在逆境中求發展,并取得長足發展,較好地解決了有限財力與社會公共需求不斷加大之間的矛盾,促進了縣域經濟較好較快發展,連續八年獲省級文明單位、連續十一年獲市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財政管理綜合考評先進單位”,連年被市局評為財政工作先進單位、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工作實績突出單位”。
談到這些,柏鄉縣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偉說:走好“四步棋”,念活理財經,在改革中找突破,以此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柏鄉縣財政局始終把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班長率先垂范,注重發揮班子集體智慧,揚長避短,充分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在重大或主要問題決策上,領導班子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議事原則,注意發揮集體智慧,班子成員之間勤溝通、勤提示,處處實事求是,坦誠相見,相互關心,始終堅持“正氣、團結、和諧、發展”的理念,班子成員熱情高漲,激情工作,在廣大干部職工中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增強。
在班子成員的率先垂范下,全局干部職工的戰斗力顯著增強,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是大非講原則,物質利益講風格,矛盾沖突能諒解,開拓進取干事業,把財政局打造成了一個團結戰斗、堅強有力、務實創新、改革奮進的集體。
他們以“對標先進、全面創優”為載體,全面推動財政業務工作上水平、出精品,深入推進“四型財政”建設,努力提升“四個服務”,把提升財政干部隊伍素質作為促進財政科學發展的人本基礎,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把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著力點,把效能建設作為財政工作的原動力,把事爭一流作為財政工作追求的目標,努力把干部隊伍打造成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敢抓善管、清正廉潔的財政鐵軍。
通過專業培訓、業務骨干授課等形式提高全員業務素質;通過開展以“講政治,比學習;講服務,比效率;講法制,比紀律;講奉獻,比成績”為主要內容的“四講四比”活動,全面提高財政干部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通過健全完善機關規章制度,使依法理財、文明理財置于群眾監督之中,形成了用制度規范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管理機制,財政隊伍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基本技能顯著增強,為財政發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撐。
柏鄉縣財政局注重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努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持在建項目建設,升級壯大現有企業,支持企業以商招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新的項目,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源建設。
他們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林業發展龍頭企業漢牡丹園,并千方百計籌措資金400余萬元,努力打造集休閑度假、觀光采摘、古跡游覽、文化展示為一體的“中國漢牡丹城”,與臨城白云洞等周邊旅游資源有效對接,發展旅游經濟。
2012年,該縣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牡丹文化之鄉”稱號,同時掛牌成立“中國牡丹文化研究基地”。他們依托“漢牡丹”這一獨特文化資源,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支持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形象,努力使柏鄉的牡丹文化研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重新規劃整合相關旅游資源,完成牡丹文化博物館、崇光寺、千秋亭、光武廟等建設,進一步提升柏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柏鄉縣財政局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業財政支出,重點支持配方施肥、良種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通道項目等,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好務。
該局緊緊抓住列為全國農業開發縣機遇,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按照“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我縣積極引導設施特色蔬菜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2011年,他們爭取到10萬平米設施特色蔬菜種植園區農業開發項目,項目總投資達840余萬元,項目完工后,將建成該縣第一個集蔬菜采摘、旅游、銷售“三位一體”的綠色蔬菜基地。同時,爭取到、土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二個農業開發項目,項目總投資達1806萬元。
2011年,他們還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組織發放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2356萬元、良種補貼564.6萬元,通過“一卡通”方式直接兌付到農戶;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330萬元,提高了我縣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投入抗旱春管資金526萬元,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支持了抗旱春管工作,對夏糧豐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成了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工作,支付償債資金1517萬元。
支持農村事業發展,2011年,該局圓滿完成了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和申報工作。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解決了農民出行難、吃水難、村內公共環境等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農民民主管理能力,出現了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好景象,使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增強了基層組織凝聚力,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為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他們采取負債經營、利用有限土地以城招商、用企業固定資產收益和房地產開發土地出讓收入等辦法,逐步解決好制約城市建設的一系列瓶頸問題。三年來,千方百計籌措資金20516萬元,保證了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支出需要,使縣城面貌進一步提升,變得更美、更亮。
他們還不斷研究完善教育投入機制,重點保障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和中小學正常公用經費,支持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2011年教育投入達1.26億元,全縣中小學生基本實現了校園的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校容校貌和師生風貌煥然一新。
為切實將“新農舍”辦成黨和政府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他們認真做好“新農舍”醫藥費撥付工作,2011年,累計為參合農民撥付醫藥費3335.5萬元,共有30980人次獲得合作醫療補助。
他們不斷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2011年累計發放城鎮低保資金686.49萬元、農村低保金562.92萬元、農村五保供養金190.48萬元,使更多的貧困群眾得以共沐公共財政的陽光。
該局還不斷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2011年,累計撥付資金855.86萬元,保障了該縣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及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著力解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強化管理,改革先行。柏鄉縣財政局在全市第一個實現了縣鄉聯網,并建立了與各預算單位連接的城域網。使鄉鎮財政所及各預算單位數據傳遞更加方便、快捷。在此基礎上,依托人才優勢,致力軟件研發,先后研發出農稅征收管理系統、農村財務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等一系列為財政服務的軟件體系,應用了省財政廳縣級版等各類軟件,成功應用于各項工作,充分發揮了信息傳遞及時的優勢,并進一步探索在新形勢下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使信息化建設不斷為創新財政管理方式、提升財政管理水平、促進財政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柏鄉縣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財政涉農補貼政策,但由于補貼發放環節多,容易出現資金滯留,兌付不及時等問題,影響了惠農政策效益的發揮,為此,該局自2006年起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涉農資金“一折通”發放制度,涉農補貼通過信用社設立的農戶賬戶存折發放到農民手中。這樣,涉農補貼兌付從信息采集到資金發放,全部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既加快了撥付速度,最大限度地服務和方便了農民,又有效防止了資金被截留、挪用,增強了發放透明度,節約了行政成本,自實施“一折通”以來,柏鄉縣通過“一折通”發放的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達1.3億元,使廣大農民充分享受到了黨的政策的溫暖,充分調動了種糧積極性。
2011年,該局還對財政管理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在全縣開展財政支出項目績效目標管理工作,選擇了縣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交通局等11個部門編制績效預算;財政業務一體化建設在全省名列前茅。
——深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對所有縣直行政事業單位、所有財政資金全部實施了國庫集中收付和零余額賬戶清算,實現了從財政集中支付向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過渡,經驗在全省國庫改革座談會上進行了交流;進一步規范了財政專戶管理,使財政專戶的設置和資金安全得到加強。
——深化財政監督管理,充分利用專項資金即時分析系統和財政管理平臺,構建了多方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監督的大監督格局。
——繼續做好政府采購和投資評審工作,累計完成采購額10299.63萬元,節約資金849.43萬元,節約率7.62%,完成預算評審52項,報審金額12985.1萬元,審減1291.8萬元,審減率9.95%。
——財政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局信息化建設得到不斷完善,縣級版、用友財務、財政財會信息管理平臺和稅源監控軟件應用進一步拓展,保證了財政業務的順利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管進一步加強。
——財政新聞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大,被國家、省、市縣各媒體采用宣傳信息稿件402篇次,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財政信息工作優勝單位。
財政改革的推進,促進了財政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財政收入連年實現穩步增長,2011年該縣全部財政收入較2010年同比增長28.46%,全縣一般預算支出比2010年增長21.95%,財政收支的平穩較快增長,為全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