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湘
建設和諧新農村的一個范例
——臨西縣“中華尚和園”的調查
李金湘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河北省進入了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的新階段。一座被學者譽為集中華“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萬和宮”(“中華尚和園”一期工程)應時而起,奏出了把“和”文化“娶”回家、與旅游產業和園區建設聯姻、讓“和諧”在新農村建設中扎根、開花、結果三部曲。這是一部“和”文化與旅游產業和園區建設聯姻的曠世之作,是一個產業升級與和諧新農村建設互動的范例。
把“和”文化“娶”回農村老家。一個在外打拼大半輩子的轉業軍人兼民營企業家,滿懷對“和”文化的崇尚和對故鄉的向往,赤子之心報桑梓,投資3200萬元,用三年時間在自己的家鄉臨西縣萬莊村修建了中華尚和園一期工程萬和宮。
用“和諧”回饋故鄉。中華尚和園萬和宮的建造者王殿明,河北省臨西縣萬莊村人,1970年入伍后一直在石家莊白求恩軍醫學院服役,2001年轉業的王殿明創辦了一家專營高校后勤服務的公司。30年的軍旅生涯,讓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響。早在九十年代他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貧困學生36人,累計15.6萬元。創辦公司致富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報家鄉。2003年,王殿明投資30萬元,為村里鋪就水泥干道;2004年,投資18萬元打井,把自來水輸送到全村200多戶農家的鍋臺前。鄉親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了,但王殿明總覺得還缺點什么?
2006年,村里的一樁家庭糾紛讓王殿明萌發了把“和”文化“娶”回家的想法。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紀需要子女供養,但幾個兒子鬧起矛盾,都不愿贍養老人。“為什么生活條件好了,精神道德方面的東西反倒缺失了?”這時,他認真學習了黨中央關于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的一系列論述,逐步產生并堅定了把“和”文化“娶”回家的想法。2006年他創辦了河北萬通萬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了中國首座和諧文化宮——“萬和宮”。
讓“和”文化走向全國。為了更好的傳播“和”文化,2008年,王殿明創辦了全國首家和諧文化研究機構——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了中國首部《中國首部和學年鑒》及“和”文化系列叢書近三百萬字,影響最大的是在全世界華人范圍內開展的“‘萬和宮杯’中華新二十四孝評選活動”。 2009年底,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發起并聯合中國倫理學會、新浪網、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共同舉辦“‘萬和宮杯’中華新二十四孝評選活動”,用一年時間,在全世界華人范圍內評選出了“中華新二十四孝”的先進人物。河北省行唐縣龍州鎮西關村的張建霞為挽救患有肝癌的公爹捐出自己69%肝臟的事跡,感動河北,成為“中華新二十四孝”的典型代表。
“和”文化與旅游產業聯姻。中華尚和園“萬和宮”得到了臨西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臨西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指出,以打造“華夏和諧文化第一縣”為主題,以改善旅游環境為目標,建設和諧文化旅游區。萬和宮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
“和”文化結出了效益“果”。萬和宮建設者的初衷是宣傳“和”文化,抱著回報家鄉的愿望建造的精神家園。在臨西縣委縣政府關注與支持下,以中華尚和園萬和宮為核心的和諧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聯姻,影響迅速擴大,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文聯、河北省作協的領導同志前來考察,文化界、藝術界、新聞界、旅游界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萬和宮升華為中華尚和園。在臨西縣委縣政府精心規劃和大力扶持下,一個以“和”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產業園區——“中華尚和園”正在抓緊建設。區域范圍擴及2個鄉鎮16個村,北距呂玉蘭紀念館9公里,南距“四二九”烈士陵園3公里。該園區分四期建設,一期工程萬和宮、講和堂、文化家庭展館、萬和碑廊、慈孝文化區已相繼建成對外開放;二期工程以神明湖為中心的儒家、道家、幽默、民族、民俗、孝悌、佛教、宗教等八大文化區正在抓緊建設,園區已累計投資達到6300萬元;三期、四期工程也正在積極的謀劃之中。中華尚和園立項正積極在籌備。有專家稱,以文化旅游產業為先導,帶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開拓了一條用“和”文化推動和諧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徑。
合力打造“中華尚和園”。中華尚和園集文化旅游、生態農業、村官培訓、影視拍攝和國學教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總投資62億元,已列入邢臺市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和冀中南經濟區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的價值在于落實,“中華尚和園”是冀中南經濟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舉措,迫切需要進一步凝聚力量,強化協調,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
需要納入省級重點園區建設盤子。中華尚和園包括老年公寓、創意農業園、教育培訓基地、農家院旅游、新民居等項目建設的三期、四期工程,正面臨土地、人口、鄉村區劃、扶持政策和園區體制機制創新等各種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合力解決。中華尚和園是冀中南經濟區文化旅游產業的重點建設項目,建議納入省級重點園區建設盤子,享受有關優惠政策,把合力打造“中華尚和園”落到實處。
需要更廣泛的創意宣傳。中華尚和園一期工程三年運營,經濟效益明顯,加之起步的二期工程,社會效益尤其顯著。人民日報、《中華兒女》刊、《中國新聞》刊,中央電視臺、新浪網、河北電視臺等十余家大型媒體紛紛以顯著位置大量篇幅廣為宣傳報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師大、安徽大學等名牌高校教授及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青島和文化研究院、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等十多所社科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使“萬和宮”、“和”文化及其傳播者王殿明先生聲名遠播,影響力廣泛。但中華尚和園和諧文化產業園區的宣傳還要進一步擴大,力爭像西柏坡紅色旅游、重慶紅色文化、華西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樣做大做強,走向全國。創意要跟上。比如用演藝的形式把和諧文化表現出來,形成精神文化產品;比如策劃“和之旅”旅游精品線路、推廣鄉村旅游,把和諧文化與旅游產業、教育產業、生態產業、動漫產業等深度融合起來等。
需要更多的資本撬動。拿什么打造中華尚和園呢?上海社科院博士蔡豐明提出了“萬莊模式”的概念,即在政府補貼扶持的基礎上,引導更多的慈善家、企業家將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這種模式比政府補貼群眾建造新民居更有時代意義和可操作性。臨西縣委縣政府也在積極的招商引資,希望招來更多王殿明式的慈善家、企業家們,讓這一飽含新時代精神的綠色農莊、幸福家園---中華尚和園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