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秦皇島市委黨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0)
轉型期政府和社會組織新型關系的構建
張宇
(秦皇島市委黨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0)
在我國,隨著社會政治變革的不斷推進,各種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社會組織的存在和發展促進了許多問題的解決。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失靈,又能在一定范圍內彌補市場失靈;既能減少政府成為社會矛盾焦點的概率,又能較好處理市場不能或無力處理的問題和矛盾。相對于政府,社會組織的運行方式能夠降低社會管理的成本、提高社會管理效率;相對于市場,社會組織的調節方式能夠更好地保證社會目標的實現,使公平正義落實到實處,讓社會公眾共享發展成果,更好的化解矛盾、推動發展[1]。
政府和社會組織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兩大主體。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載體,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和信任直接影響到社會組織的發展,而社會組織的發展狀況對政府治理具有重要的補充和制約作用,兩者之間的支持、制約關系對于社會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不同國家由于其歷史傳統和政治制度不同,社會組織和政府的關系模式及社會組織的非營利體制也不同。在我國,社會組織雖然是不容忽視的組織力量,但是政府是公共物品所需資金的直接投入者、是公共事業的直接舉辦者、是公共服務的直接遞送者,社會組織充當補充的角色,作為政府的補充力量而存在。
“政府失靈”是社會組織存在的前提條件。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給主體,其所提供公共物品的內容、數量和質量是由政治決策決定的,所以政府很難提供特定類型的公共物品來滿足居民需求的異質性和多樣性,即存在“政府失靈”。社會組織存在的主要目是彌補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功能失靈,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是補充與被補充的關系[2]。
社會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受到政府對于社會組織屬性的認知及政府制定的與社會組織相關的政策法規影響。首先,政府決定社會組織運行的基本法律環境,決定著社會組織成立和獲得合法身份的難易;其次,政府制定對于社會組織的各種稅收政策、運作程序;最后,政府可能是社會組織的財政資助來源。
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確認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發展對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原因主要在于它的多樣化社會服務功能是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社會生活中公民需求趨于多元化,政府和市場難以提供多樣化公共產品,就會出現了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同時失靈的現象。在我國,社會產品是由利益驅動的市場機制下的私營部門提供的,自利傾向導致公共利益難以實現,但是由政府來提供公共產品、監管私營部門的社會成本卻很大,很難全面的滿足公眾。公民多樣化和異質性的服務需求無法從“政府”和“市場”中得到完全的滿足,而社會組織多樣化的服務功能可以提供異質性公共產品滿足需求,客觀上彌補“政府”和“市場”同時失靈[2]。
社會組織是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第三部門”,是非政府組織,是非營利組織,它采用扁平化結構,運作機制靈活,低運行成本、高功能效率,并且具有民間性、公益性、自治性特點[3]。在社會組織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其在總體社會結構中獨特的地位和組織屬性,保證其能夠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有助于緩解社會問題和矛盾的尖銳性,有助于推進政府制度創新、政策創新,解決政府社會管理的后顧之憂。
對于社會組織來說,通過和政府合作,可以獲得穩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來實現它的社會公益目標。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由社會捐助和政府資助構成,社會捐助是社會組織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調查顯示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更多是依賴于政府的支持[4]。在堅持社會組織獨立性的前提下,通過與政府平等合作獲得政府資助是社會組織發展的需要。社會組織還可以通過和政府的合作爭取政策傾向和稅收優惠來支持其發展。此外,社會組織同樣存在著“利益驅使”“規避風險”不履行職責的可能[5],也需要政府的依法監管來幫助它恪守立場,維護其社會公信力。對于政府來說,通過和社會組織合作,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把握整體布局和發展方向上面,有助于政府職能更好的履行。
政府與社會組織的良性互動標志著社會的民主程度不斷增強,標志著社會的參與程度不斷提高。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良性互動的關鍵在于培養兩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合理界定兩者的職能和權責,有效整合兩者之間的功能作用,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首先,轉變政府觀念,重新界定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在公共領域政府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掌舵和協調整個社會的宏觀發展,社會組織是政府能力發揮的有效助推力,它可以在公共治理領域發揮功能作用,可以幫助政府管理社會事務、服務公眾,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原則等對社會管理和服務進行監督和完善[6]。
其次,健全法律體系,為社會組織組織發展提供保障。政府應盡快對現行的關于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增補、調整和修改,并適當調整嚴厲限制的取向, 增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消除社會組織爭取合法性的政治和法律障礙,使許多具有“合理性”或“正當性”的“非法”組織,納入到管理范圍之內,為其發展提供空間,使其充分發揮良性作用。
再次,深化配套改革,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政府要積極完善扶持和培養社會組織的政策,建立公正和公開的非營利組織減免稅制度,制定政策鼓勵社會捐贈,擴大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推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采購制度[7],形成有效的財政支持系統,為其解決困境提供有利環境,為其提高服務能力提供保障。
最后,加強監管,規范社會組織行為。政府應有計劃的改革現行的雙重負責體制,指導社會組織逐步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自律和誠信機制,健全社會組織問責制度,防止社會組織受利益驅使難以履行職責,增強社會組織運作的透明度、公開化、誠信度和公信力, 規范社會組織的行為,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社會組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應該加快自身的發展腳步。
首先,正確認識政府支持,明確與政府的良性互動關系。社會組織要善用政府的優惠支持政策,明確地位和屬性,充分發揮服務和溝通作用、聚合和參與作用、橋梁和中介作用。社會組織要利用自身優勢,輔助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幫助政府提高宏觀調控能力,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
其次,健全內部機制,提高自身能力。社會組織應該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和運行體系,形成自律機制,用嚴格、規范的制度保證各項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減少內耗,樹立形象,提高公信力,增強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
最后,調整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權利關系,實現“合作”發展。充分認識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平等性,推進社會組織的有序平衡發展,促進公共權利的合理分配[8], 合理界定自身的職能和職責,在政府責任強化的基礎上,發揮社會組織功能,為實現共同目標積極協作,形成各負其責的合作格局。
[1]王秋波.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人民網,2011(4)
[2]張勤,劉含丹.構建政府與公民社會組織的合作互動機制[J].新視野.2008,(11):54-57
[3]馬力. 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模式構建[J] .學術交流,2007, ( 4) :88.
[4]甘肅省民政廳課題組.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模式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9,(3):232
[5]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18.
[6]王名.清華發展研究報告2003——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2.
[7]熊躍根.轉型經濟國家中的“第三部門”發展:對中國現實的解釋[J].社會學研究,2001,1:89-100
[8]王名.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8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