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3)
淺析建國初期朱德關于人民海軍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陳 明
(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3)
建國初期,朱德在領導人民海軍的成立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從戰略方針的制定到思想政治工作,從軍兵種建設到教育訓練,從武器裝備建設到軍事院校的創辦,等等,都有深入的理論闡述和具體的實踐行動,指引著人民海軍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發展壯大,并最終由近海走向遠洋,從黃水走向藍水。
朱德;人民海軍建設;理論探索;實踐;建國初期
1951年9月11日,朱德總司令出席海軍首屆政治工作會議并講話指出:“中國過去不是沒有海軍,但卻沒有真正的海防。今天我們有了人民的海軍。它雖然建立不久,艦船不多,一切設備還不夠完善,許多事情還需要從頭做起,但卻擔負著保衛海防的光榮任務。”[1]這是人民海軍組建兩年后,作為共和國三軍統帥的朱德對中國近代及以前我國海軍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為人民海軍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并帶頭為此進行了長期卓有成效的奮斗。
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建設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確立起來和鞏固發展的建軍原則,是毛澤東、朱德等關于人民海軍建設思想的核心。
朱德一直是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忠實擁護者和堅定執行者。他認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這支軍隊;有了這支軍隊,就必須要鞏固黨的領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在一切歷史時期中永遠為當時最革命的政治目標而堅決地進行革命戰爭,才能制定和堅持當時最革命的戰略方針。建國后,在領導海空軍等軍兵種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朱德提出:這支強大的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在政治上,必須服從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把自己武裝起來。“海軍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在海軍中保證黨的領導,要使全體人員具有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思想和嚴格的革命紀律性。”[2]
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區別于其他軍隊的重要標志之一,而朱德是人民軍隊中較早系統闡述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義的領導人之一,他要求海軍的政治工作要保證全體指戰員學會現代化的海軍技術,要提高大家的學習熱情,幫助大家更加迅速地學會炮的射擊技術,要保證訓練出政治質量高、技術十分熟練的炮兵。海軍的政治工作還“應該把漁民工作做好,從政治上文化上提高他們,他們將成為你們的偵察隊和游擊隊。必須記住,有了技術,還要與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并得到群眾的愛戴,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3]。
朱德認為,軍隊來自人民,取自人民,依靠人民打仗,依靠人民養活。海軍剛組建時,朱德勉勵他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努力工作,要建設好一支人民的海軍,要盡最大的力量來保衛偉大可愛的祖國和人民。在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人民海軍和其他軍兵種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充分發揮了堅強柱石作用,成為遏制戰爭、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基本保證,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恩格斯曾指出,最有效的防御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御。積極防御雖然屬于防御的范疇,但它是為了進攻而進行的防御,從而使被動的防御有了主動的成分。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長期處在敵強我弱和戰略防御態勢,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長期堅持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因此,實行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也就成為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一貫戰略指導思想,也成為其海軍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
一是承認戰略防御。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根本目的,進攻和防御則是實現戰爭目的的基本手段。如果只看到具有積極作用的進攻,而不承認必要的防御,就容易犯冒險主義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制度和基本政策、新時期軍事斗爭準備的客觀需要決定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戰略方針仍然是積極防御。朱德指出,海軍的任務就是防守海岸線,保衛領海。1951年8月30日,朱德在寫給毛澤東的《加快建設海軍的防衛力量》一信中,就提到要加快海軍的防衛力量建設,要借助青島港的險要形勢和岸防工事,在其他軍兵種的掩護和配合下,堅決抵制任何敵人的海空軍的攻擊。
二是堅持積極防御。進攻和防御既是相互對立的,同時又可以相互轉化和滲透。朱德在海軍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海軍的任務是保衛國防的最前線,要把敵人消滅在海上。”[4]在1951年寫給毛澤東的信中,他提到:海軍目前因為經濟條件及國內工業條件不夠,不能足用地去建設它,但是在海防第一線上,是海軍去接觸敵人,我們應盡可能地去建設海軍的防衛力。海軍成立之初,由于我們還沒有大的登陸艇、大的戰斗艦和航空母艦,因此,在戰略上只能采取防御的方針,“但單純的防御是不行的,要以攻為守……海軍的同志要有信心和決心,去配合陸軍和空軍,依靠堅固的海防工事去殲滅來犯之敵。”[5]
新中國成立之初,剛剛開始組建的人民海軍面對嚴峻的客觀形勢,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進行建設,只能是一邊打仗一邊建設。作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身兼軍委副主席和人民軍隊總司令的朱德,在海軍現代化建設中,從政治工作到教育訓練,從創辦學校到軍港建設,從兵種建設到裝備研制等等,他都做了具體的指示。
一是加強海軍兵種建設。海軍是一個包括水面、水下、陸上和空中戰斗部隊和各種勤務保障部隊的多兵種部隊。在人民海軍成立后,朱德提出了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發展路線:首先要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島嶼的防御工事、防御設備建立起來,把各基地組織起來,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但又不能單從攻打臺灣打算,而忘記了海軍的基本建設,要“招兵要注意招水性熟悉的人”,要“在海上建立生產,建立家務”,還要注重解決燃料問題。他特別強調要按照海軍的特點來加強海軍建設,認為:海戰中白刃戰的機會是很少甚至沒有的,但炮的用處卻十分廣泛,所以必須重視海軍中的炮兵訓練工作,要有海岸炮,要有魚雷,要有軍艦上的各種火炮,加上空軍的掩護,才有可能打敗從海上進攻的敵人。他還寫信給毛澤東,建議批準海軍領導提出的以空軍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建立海軍航空兵,以加強海軍防衛力量。
二是加強軍隊教育訓練。為了讓海軍全體指戰員盡快成長起來,朱德發出號召:“從你們司令員起到每個戰士,都要從頭去摸索、去學習,學會現代化的海軍技術,學會在海上生活,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堅強的海軍軍人。”[6]要求從陸軍調來的官兵:要虛心學習,努力工作,建設一支人民的海軍。針對海軍成立初期工農同志文化水平低、缺乏海軍科學知識和“原海軍人員”缺乏革命人生觀、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實際困難,在朱德的領導下,一是成立由國民黨海軍“元老”組成的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作為軍區海軍首長機關的“智囊團”,協助決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二是根據海軍大部分人員文化水平低的實際情況,采取先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再學軍事技術的方法,逐步改變了文化落后的面貌;三是充分肯定院校對建設現代化海軍的重要作用,重視創辦各類海軍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優秀指揮員和各類建設人才;四是注重加強技術基礎訓練,開展“技術能手”、“一專多能”活動,開展大比武的群眾性練兵活動,使部隊軍事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三是加強武器裝備研發。人民海軍成立之初,作為主戰裝備的艦艇主要是接收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的一些艦艇,概括起來就是:少、小、老、舊、雜、破。1950年7月,朱德專門給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寫信:要加強海軍建設,“就必須有造船廠、飛機廠”,“有了這兩種廠能自己造還不夠,還必須有石油廠,才能強化起來”[7]。他還認為,海軍不是去搞大艦,而是要先搞巡邏艇、快艇、炮艇。1959年召開的海軍黨委一屆六次全會進一步討論了海軍今后的發展方向和規劃,提出:海軍戰斗力量的建設和發展主要應寄托在“尖端技術”上,“如果不盡快突破尖端技術這一關,長期停留在現有水平上,即使制造了大批常規裝備的戰斗艦艇,在未來戰爭中也不可能發揮其作用。”[8]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海軍作為在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繼承和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建設一支與我國國家國際地位和安全發展利益相稱的人民海軍而努力奮斗,成為執行我國和平外交政策和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有力工具。
注釋:
[1][2][3][4][5]朱德:《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8、299、300、300、300。
[6] 朱德:《朱德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799。
[7]胡彥林:《威震海疆:人民海軍征戰紀實》[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67。
[8] 張連忠:《海軍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55。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傳》,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自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3]張廷益著,《共和國時期的朱德總司令》,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4]趙魯杰著,《朱德兵法與韜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張伊寧主編,《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陳明(1982.02-),男,四川南部,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上尉副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