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從“蘇聯模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劉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全面突破。具體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再“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它立足于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它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實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所有這些,構成了對“蘇聯模式”的全面突破。
蘇聯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突破
“蘇聯模式”是在上世紀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成為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我國也不例外。然而,經過了實踐對蘇聯模式與其體制的否定,中共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并始終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全面突破。具體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再“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它立足于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它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實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所有這些,構成了對“蘇聯模式”的全面突破。
作為擁有近2000萬黨員的大黨,蘇共在經歷了領導社會主義事業74年的輝煌之后,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蘇聯共產黨模式”搞的是黨政合一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有很大的弊病。實踐證明,世界上能夠進行良性運轉的執政體制,均為黨政分開的執政體制。其次,在干部制度方面,搞的是終身制和指派制。 雖然蘇共黨章規定:“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從下到上都由選舉產生”,但是,干部的任免權實際上掌握在黨的各級主要領導者手中。領袖終身制和干部層層挑選任命制的存在,導致了黨內民主的缺失,破壞了民主選舉制度。再次,決策體制方面搞的是高度集權制。 決策往往由少數人,甚至一人拍板定案。在斯大林時期,蘇共在黨內已不允許自由地討論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最后,在權力制約方面更是缺乏對領導干部的監督。 黨的領袖和各級“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黨員”,處于“虛監”、“失監”的狀態。 總之,蘇聯共產黨由于沒有抓好黨建工作,窒息了黨的活力和創新精神,它之所以走向覆亡,是不足為奇的。為了避免蘇共亡黨的悲劇,現有社會主義國家一定要走執政黨改革之路。
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所實行的國內政策“一般來說不是推行加劇階級斗爭的路線,而是相反,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斗爭的政策”,即“擁護國內和平” 的路線。布哈林在1923年10月闡述的這一重要思想,曾得到俄共(布)黨內幾乎一致的贊同,這是一條緩和社會階級斗爭、維護國內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路線。盡管早在新經濟政策初期,列寧就在《論合作社》中提出了把“工作重心”由大規模的階級斗爭轉移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方面,即經濟建設上來的問題。但斯大林當政后,卻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線,特別是30年代的“大鎮壓”和戰后大規模“清洗”的事件,把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
鄧小平吸取了蘇聯和我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深刻教訓,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次全局性的撥亂反正,使黨的工作方針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所有這一切,都深刻地總結了蘇聯和我國的歷史經驗教訓,是對“蘇聯模式”的一個巨大突破。
按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原理,經濟落后的東方國家應當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關系進一步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列寧早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就運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的杠桿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斯大林發動“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取消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不加分析地全面批判資本主義,完全把蘇聯經濟納上了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的軌道。斯大林采取的是極為僵硬的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體制,他把計劃經濟看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而將商品、市場視為資本主義的“胎記”。斯大林的這一思想和以此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直貫穿于從30年代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正是這種僵硬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其發展潛力喪失殆盡后,使蘇聯經濟一直處于低迷停滯狀態而難于實現轉型。
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他把市場和計劃看作一種方法和手段。資本主義既然能利用“計劃”,社會主義也同樣可以利用市場。正是從這一創新理論出發,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樣,就找到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巨大驅動力,既適應于中國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這無疑是對斯大林否定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重大突破。
以蘇共為借鑒,搞好執政黨改革,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一個嚴肅而又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歷史性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落實黨員四項權利,抓好四項制度。
首先,必須堅決實行黨內民主。恩格斯說,共產主義者同盟“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現在一切都按這樣的民主制度進行。”實行黨的改革,就要使黨內充滿民主,保證全體黨員在黨的紀律約束許可的范圍內享有言論自由、參與決策的權利。相反,如果黨內缺乏民主,完全依賴于集權,也許可以維持一時執政,但不能持續長久執政。必須樹立黨內民主健全完善則黨興,黨內民主薄弱廢棄則黨亡的觀念,把開展黨內民主擺到黨建工作的第一位。蘇聯共產黨不實行黨內民主,最終難逃敗亡的命運。黨內民主是執政黨的生命線,這是共產黨執政的一條規律。
其次,搞好黨的改革就一定要實行黨內選舉。 在黨內民主的“四權”中,選舉權是最重要的。 選舉,是民主的核心。真正的選舉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民主過程,但是,在蘇共黨內,選舉成了自上而下的暗箱操作過程,候選人名單的提出,實際上是由領導者和組織部門挑選、決定,候選人名單沒有差額,然后交由黨的代表大會表決,此時代表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這樣的選舉,徒有其表,事實上是內定任命制。黨內的主權被黨的各級領導所操控,人事安排由個別人決定,這是十足的專制主義。只有抓住選舉權這個重要環節,才能帶動其他環節的發展、完善。
再次,搞好黨的改革要實行嚴密的監督機制。一是接受黨組織的監督,即黨的自身組織對黨員的監督。黨員要參加黨的一個基層組織,過一定的組織生活,接受所在組織的監督。二是接受黨的法規監督,即健全黨內立法,完善黨內法規體系。黨不僅要規定黨內生活的總原則和根本制度,還要闡述黨內生活各方面具體制度的專項法規,使開展黨內監督有所依循。三是接受黨的專門檢查機構的監督,即發揮黨的紀律檢查機關的作用。黨要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就必須公開接受來自黨內各方面的監督。
綜上所述,“蘇聯模式”的失敗不是偶然的,但它不應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經過了歷史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后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它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國國情,具有時代賦予的鮮明中國特色。這是一條從本質上區別于“蘇聯模式”的、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奮斗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前方的路雖然一定會有崎嶇不平,但只要中共保持清醒敏感的頭腦、廉潔務實的工作作風,時刻不能放松自身建設,尤其不能拉大和人民群眾的距離,萬里長征就一定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1]《蘇共亡黨十年祭》。
[2]《布哈林文選》,上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列寧全集》。
[4]葉書宗:《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上海社科聯,1996年版。
[5]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
[6]孫振遠:《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與赫魯曉夫的改革》。
[7]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
[8]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
[9]畢克、周必文:《略談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體制》。
[10]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
[11]姜長斌:《論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
劉晗,男,河北高碑店人,武警學院政治工作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