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明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執政黨意識的本質意蘊及作用研究
王彥明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政治集團。在黨員隊伍及黨的歷史方位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外部環境的諸多挑戰。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必須增強和培育黨的執政黨意識。
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執政黨意識
所謂政黨,是指集中代表某一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意志,并為維護其利益而斗爭的政治組織。是階級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組織性的一部分力量的集合體,是該社會集團的領導力量和政治核心。
一般認為,政黨是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的政治組織。列寧曾經指出:“在以階級劃分為基礎的社會中,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勢必變成政治斗爭。各階級政治斗爭的最嚴整、最完全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各政黨的斗爭。”[1]政黨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進行階級斗爭的工具,它對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集團起著程度不同的組織領導作用,居于該集團的核心地位,發揮著政治核心作用。各階級的政黨都代表本階級的意志和利益,領導本階級進行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意識形態的乃至軍事的斗爭。
歷史上最早的資產階級政黨是產生于17世紀70年代英國的輝格黨和托利黨,輝格黨代表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托利黨則代表封建貴族的利益。中國資產階級最早的政黨以1894年孫中山領導建立的興中會為開端。
無產階級的政黨以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在倫敦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為雛形。巴黎公社以后,在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原則的指導下,歐洲各國普遍建立了共產黨組織。20世紀初期,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斗爭中,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于1921年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共產黨是徹底革命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無產階級政黨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的、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性的政治組織。它有統一的綱領、戰略和策略,有統一的組織和紀律,有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正確的路線的指導,有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集體領導原則以保證黨的團結和統一,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以保證黨的強大戰斗力和黨的隊伍的純潔性。只有無產階級政黨才能真正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擔負起領導全人類解放事業的重任。
中國共產黨黨章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表述,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明確了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政黨觀,政黨將隨著階級的徹底消滅而消亡。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階級消滅了,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的一切東西,政黨和國家機器,將因其喪失作用,沒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結自己的歷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級的人類社會。”[2]
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人腦的機能,對物質世界具有能動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對意識本質及其作用的規定,普遍適用于人類的精神意識活動。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已經全面執政的政黨,在長期執政的實踐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執政理念和比較成熟的執政黨意識,這些執政意識集中表現為要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黨的這些意識,說到底,都是人的意識活動,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或黨的領導干部的頭腦中對政黨的認知和認識,黨員領導干部對如何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何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如何服從和服務于改革發展事業的大局、如何強化自身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責任等問題的思想精神活動,這些精神活動,是意識現象在中國政治領域方面的特殊表現形式,是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對客觀存在的政治現象在頭腦中的具體反映。因此,政治領域的這幾種意識活動,與意識的本質是具有密切的聯系的,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周圍世界客觀事物在個人頭腦中的映象。意識的能動作用,反映在具體的政治實踐者(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方面,則需要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在開展具體的社會政治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從個人思想的主觀方面能動地作用于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改造客觀的政治對象的目的,也從而使自身的活動取得一定的效果。
意蘊,即內在的意義、含義。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看,意識是與物質相對應的哲學范疇,意識這種精神現象與物質既相對立又相統一。從意識的起源看,當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意識;從意識的發展看,人類對意識現象的認識經歷和伴隨了一個長期復雜的發展變化過程,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人們對意識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和觀點,但都沒有對意識作出根本正確的解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對意識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闡釋,才使我們對意識這種精神活動現象有了正確的認識。從意識的本質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社會的人對客觀存在的周圍世界的主觀映象,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屬性,這種主觀映象既具有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等的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斷、推理等等理性形式。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人類的意識活動具有社會的屬性,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對意識的產生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表現在,首先,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其次,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抑或人的抽象思維,也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反映;再次,無論是人們對當前的現實狀況的主觀感受和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認識和思考以及人們對未來事物發展的評估和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同時,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和強調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還肯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認為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地從感性認識出發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從外部現象的感性認識入手,形成理性認識,從而正確地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運用這種抽象正確地指導人們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任何一個政黨要想實現自身的政治統治的目的,必須建立在該政黨要具有自覺體認的政黨意識的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政黨意識的強弱,影響其執政的效果。從政黨的特征上來說,政黨是一種政治力量的組織,其核心目標和主要功能是攫取、操縱和把持國家政權,不但具有本黨自身的利益,而且還要代表一定的階級、階層、集團或者群體的利益,圍繞政黨為之奮斗的目標,在政黨內部形成了一定的組織系統,黨首處于最高權威。從政黨的本質來說,政黨是政治分裂和社會分化的產物,是意識形態斗爭和政治價值觀沖突結構性反映的結果,是利益聚合及利益表達的組織化、系統化的渠道,是謀求政治權利和獲取政府職位的工具,是政治精英影響和控制社會大眾的手段,總之,是政治斗爭的機器。
我們考察政黨及其意識,主要考察的是執政黨意識。執政黨是既掌握執政權力又具有執政責任的政黨,只掌權不負責的政黨就失去了一個政黨執政的根本要求和表現形式。這種既包括掌握政權的意識,同時又包括掌權時應該履行執政掌權責任的認知,其實就是具有執政黨意識的表現。所謂執政黨意識,就是執政的黨派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在作出決策和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時刻想著自己是執政黨,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政黨自身統治利益的決斷。由于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指向執掌政權并能夠對政權施加影響,因此,對黨自身執政意識的培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個政黨的意識,只有當它從“自在”階段發展到“自為”階段的時候,政黨對政治、政權的掌控才能更加自如。
政黨意識是伴隨著政黨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在政黨發展的不同階段,其自身的意識會隨著政黨政治任務和政治目的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和調整。假如一個政黨從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后轉變為執政建設,黨的功能就會發生變化,黨的任務就從為了奪取政權向促進和推動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而轉化,就會從激烈的階級斗爭轉為整合和協調各階級在社會中的利益,并盡可能做到社會多數成員對利益協調結果的認同,否則,執政黨的地位就很難鞏固。成為執政黨以后,黨的活動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黨可以運用手中掌握的經濟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權力,統籌運用社會資源,來實現政黨所確定的目標,黨就必須考慮實行什么樣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才能更為科學地發揮自身的作用,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沒有取得政權之前,一般來說,非執政的黨派是受權力壓制的,而一旦非執政黨上升為執政黨,掌握了權力,黨就變成了權力的主人,為施展黨的政治抱負毫無疑問地是創造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也時刻面臨著被權力所腐蝕的可能性。這就要求執政黨必須建立一套既能有效行使權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又能有效防止權力被濫用被腐蝕而帶來的危害的一種科學的運行機制和體制,才能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對政黨和國家權力的這種科學認識或認知,實際就體現了執政黨的意識。
就執政黨意識的內容來看,首先應該包括民主意識。在國家制度建立以后,讓人民發揚民主成為國家制度的必要組成部分。其次是政黨要有責任意識。在民主政治條件下,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權對掌握了政權的黨進行監督,防止權力被濫用,掌握了政權的黨,就有責任維護權力的公平正義。第三是要有危機意識。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弄不好,沒有危機意識,就有可能喪失政權。歷史和現實中的諸多政黨失權的事例,不能夠不引起執政的政黨的嚴重注意。第四要有溝通意識。執政為民不是一句空話,為民負責,為民謀利,需要隨時了解民意,了解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訴求,這就需要執政黨時刻與群眾相聯系,否則就會有脫離群眾,失去群眾支持和擁護的危險。第五是要具有法治意識。現代政治也是法治政治。在沒有法治的框架下,政黨有可能不受法律的約束,隨意作為,無法無天。執政后,政黨成為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況且處于領導的地位,就不能游離于法治框架之外,必須在法治的環境下活動,因此,領導立法、帶頭守法,模范執行法律和制度,樹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是執政黨必須具備的觀念。第六是要樹立服務意識。掌握政權的黨派,為了達到政權運用的目的,其掌權者不能只服務于自身,只為自身謀取利益,那樣的話,政權就會失去其本來的意義。只有在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為民謀利的過程中,政權的存在才具有其自身應有的價值。政權掌握的好不好,有沒有效果,也不是執政者說了算的,最終是要接受全體社會成員的評價的。
[1]《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660頁。
[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68頁。
王彥明(1962—),男,河南鞏義市人,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