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紅
(秦皇島市委黨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思想基礎
于淑紅
(秦皇島市委黨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0)
集體主義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奉行的主導價值觀,而且被明確規定為我們道德建設的根本原則。但是奇怪的是現在有些學者雖然意識到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迫性,并為之在努力,但是卻極少有人提到集體主義。本文從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出發,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區別于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正是集體主義,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
核心價值觀;思想基礎;集體主義;社會主義
目前我們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我們梳理一下目前的觀點,不難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西方的核心價值觀不是沒有重合的地方。西方講人權,我們有以人為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西方講民主,我們也認為民主不僅僅是手段,也是目的;西方講自由,我們也同意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人就是要不斷地獲得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的自由。西方講博愛,我們當然也不認為愛是什么壞事。分析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價值的特殊性與共同性的問題。
承認價值的共同性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看不到價值領域存在共同性,就無法解釋人類文明縱向上的繼承關系和橫向上的借鑒關系,也就無法解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但是同時,價值的共同性是分領域、分層次、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是由共同利益的差異決定的。在存在較多共同利益的領域或問題上,如科技進步、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衛生防疫、預防犯罪等,價值的共同性就較多,在體育競技等領域也更容易達成價值共識。而在利益競爭、利益沖突較多的領域,價值的共同性就較少,如階級關系、勞資關系等。
今天,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在概念上可能會有重合的地方,西方的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有我們可以借鑒的科學合理的地方,但是,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過程中也一定要首先明確我們的個性,明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構建的基礎有別于西方。比如中西方在核心價值觀構建思想基礎上的不同。
西方的核心價值觀是人權、民主、平等、自由、博愛。其實,這些核心價值觀中最核心的就是人權。其他的民主、平等、自由都是圍繞人權展開的。近現代資產階級所主張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歸結到一起,都是“人權”問題,都是“人權”在社會政治、經濟、倫理生活等方面的表現。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人的價值在于人的權利的實現,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即“私有財產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也就說,西方的人權也好,其他的核心價值觀也好,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建立在個人主義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西方的核心價值觀是圍繞著人來展開的,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是圍繞著“人”來展開的。可以說,正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提出,才為我們今天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因為人是價值的主體,離開了人,就無所謂價值、價值觀問題。
在價值觀的視野里,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中西方恰恰是在對于人的認識問題上有著很大的分歧。人有三個層次的概念:第一是人類;第二是群體,第三是個人。西方尤其強調的是個人,是把個人放在首位的。而我們的傳統是更加強調集體。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對個人的地位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從而為真正實現個人與集體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由于對人的看法不同,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念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我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的思想基礎是集體主義。如果不理解這個不同,就不理解當他們西方和我們東方都在說著諸如人權、民主、自由的時候,他們的涵義到底有什么實質性的不同。在西方還掌握著話語權的情況下,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不利的。
首先,集體主義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我們形成了以孔孟為主導創建的群體本位的理論體系及其后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居主體、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義性質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從古至今,這一價值取向引導中國人重視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中華一體的凝聚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為國為民、伸張正義、舍生取義、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這種群體本位價值觀的弊端也是不容回避的。它扼殺了個人作為感性存在的合理的生命意志和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古人的個性和創造力。一方面,作為處于宗法網絡之中的家族的一分子,必須承擔以“孝”為核心的繁多的倫理義務;另一方面,作為臣民又必須愛國忠君,而愛國忠君在那時是一回事,因此自我名義上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奮斗,實際常常被專制主義所愚弄,自我在為實現“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幾乎被專制主義泯滅。
其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在本質上與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相適應,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群體本位的價值心態也是“五四”后中國人接受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主觀條件之一。集體主義思想的產生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即無產階級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
對于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產生,周恩來曾經作過非常精練的論述。他認為,“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是從無產階級的勞動和階級斗爭中產生出來的,因為現代工業使用機器生產,把工人集中在工廠中,只有集體行動,才能進行生產,也只有依靠集體,才能同剝削和壓迫他們的資產階級進行斗爭。這就產生了集體主義。”就是說,無產階級集體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為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而自發形成的一種思想。無產階級之所以結成集體,之所以提倡集體主義,就是為了壯大革命力量,以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無產階級集體主義首先是一個政治原則,其次才是一個道德原則。
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則不同,它是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建立國家之后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倫理道德的反映。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在經濟上,我們追求富裕,但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們追求的不是某些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在政治上我們也追求民主,但也不是少數人的民主,強調的是人民當家作主。
集體主義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奉行的主導價值觀,而且被明確規定為我們道德建設的根本原則。但是奇怪的是現在有些學者雖然意識到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迫性,并為之在努力,但是卻極少有人提到集體主義。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經濟的發展,集體主義價值觀、道德建設卻被弱化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本人認為,對于集體主義我們應該進行重新解讀,甚至也要進行重新建構,因為只有這種發展了的集體主義才能真正作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1]王巖:《整合.超越:市場經濟視域中的集體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公方彬,崔春來,張明倉:《關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于淑紅:女,漢族,1975年生,法學碩士,秦皇島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