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希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中山 528436)
毛澤東與土地革命路線的形成及實踐
羅紅希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中山 528436)
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1937年),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這條完整的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力量,保證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為建立、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作出了不朽的歷史功勛。探索、研究毛澤東領導廣大根據地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斗爭的實踐活動,總結其制定土地革命路線的成功的經驗,對今天我黨解決三農問題仍然具有現實啟示和借鑒意義。
毛澤東;土地革命路線;形成與實踐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這一時期,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領導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這條完整的戰爭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為建立、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作出關于實行土地革命的決定,指出“土地革命問題是中國資產階級民權革命中的中心問題”,是“中國革命新階段的主要的社會經濟的內容”。現時主要的是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發動千百萬農民自下而上地解決土地問題。井岡山革命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后,就開始了土地革命。從1927年冬開始,井岡山根據地在發動群眾打倒土豪劣紳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分田斗爭。1928年5月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寧岡全縣,永新、蓮花的大部分地區,遂川、酃縣的部分地區都分了田。黨的六大于1928年召開,會議通過了和《土地問題決議案》、《政治決議案》,提出自耕農的田地不沒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要沒收,但在革命初期不沒收其土地,也不廢除其債務;對農村小地主要沒收其土地,廢除其債務,但不要派款及其他過分打擊;對大小商店應取一般的保護政策(即不沒收)。為總結1927年冬到1928年冬土地革命斗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該法對推動井岡山土地革命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毒畬酵恋胤ā返念C布,是我國第一部代表農民利益的法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進步意義。1929年4月,在總結贛南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又主持制定了興國縣《土地法》,共8條。其中明確規定“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1],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使用。這實際上是一個原則性的修改,它進一步明確了土地革命所打擊的主要對象和依靠的主要力量。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關于調查研究、深入進行土地革命的著名論斷。后來,毛澤東又親自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查田運動,就這樣在中央蘇區所轄各縣鋪開了,各地都成立了領導查田的貧農團,層層布置任務。特別是對地主、富農、中農、貧農按照剝削的時間、程度等來詳細區分。為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領導,1933年9月,毛澤東制定了《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劃分富農與地主的成分作出了明確分析。可見,這些斗爭和實踐為土地革命總路線的提出提供了豐富生動的實踐來源。
1928年黨的六大以后,各革命根據地根據六大的精神,逐步在實踐中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線,土地革命運動更加蓬勃地開展起來。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共六大糾正了“沒收一切土地”的錯誤,指出應“無代價的立即沒收豪紳地主階級的財產土地,沒收的土地歸農民代表會議(蘇維埃)處理,分配給無地及少地農民使用”;要保護工商業,反對均分小資產階級財產的傾向。還明確提出:農村豪紳地主階級是革命的主要敵人。無產階級在鄉村中的基本力量是貧農,中農是鞏固的同盟者。強調聯合中農是保證土地革命勝利的主要條件。對于富農,則要根據它對革命的不同態度予以區別對待。隨著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土地革命日益廣泛和深入地開展起來,在斗爭實踐中經過摸索和總結,逐步形成了土地革命的路線、政策和方法。
到1930年底、1931年初,各個革命根據地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解決了關于沒收土地的對象、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權,以及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等基本問題。發動農民自己動手解決土地問題,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滿足無地少地的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這條土地革命路線的指導下,各個革命根據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變革。
可見,土地革命總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這條路線為中國的土地革命運動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并成為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對奪取中國革命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調查研究是土地革命路線形成的基本保證?!皼]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科學方法,任何科學正確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共產黨也是如此。
古田會議以后,毛澤東就利用紅四軍正好分散的機會,在尋烏接連開了十多天座談會,進行社會調查。毛澤東把這次調查的結果,整理成《尋烏調查》,共五章三十九節,八萬多字。經過尋烏調查,毛澤東懂得了城市商業狀況,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種情況,為制訂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為確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的原則,提供了實際依據。與進行尋烏調查同一個月,毛澤東寫出了他的名作《反對本本主義》(原題是《調查工作》)。這是毛澤東多年來從事調查研究的理論總結。毛澤東就是注重調查研究的典范,他總是站在實踐的周圍,用實踐來說話辦事。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分田的實踐都來源于調查研究和群眾的創造實踐。通過調查,毛澤東發現在分田的過程中,大多數富農把持肥田,如果只把一些壞田出讓給貧農和佃農,會直接影響到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于是制定了“抽肥補瘦”的分田辦法。這一正確的土地分配方法,正是毛澤東調查研究的成果,在土地革命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接觸,毛澤東又寫下了一系列著名的調查研究報告,為黨中央了解土地革命斗爭的情況,制定正確的土地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2]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切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根據農村的生產力實際和農民的思想實際,按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不斷地將群眾中的各種意見收集起來,經過反復比較,制定方針、政策,再將這些方針政策回到農民中去,經過宣傳、解釋,化為農民群眾的實際行動,并在貫徹執行中檢驗方針、政策的正確與否,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改正。
其次,維護農民利益是制定土地革命路線的基本標準。農民利益問題是農民問題的核心,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只有保障了農民的利益,才能保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共產黨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就要象維護黨的生命一樣去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任何的政策措施,如果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都將徹底破產。所以,我們在制定土地政策的時候,群眾的利益一定要放在第一位,每一項政策的制定都要以群眾的利益和意志為轉移,廣大群眾的利益就是我黨制定土地政策的唯一標準。
在分田初期,我們也走了一些彎路,想按照集體農場的方法來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有人認為,平分土地只是幻想,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舊中國,不可能真正分到土地,因此,他們主張推行“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農民和地主合二為一,建設社會主義,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遭到了廣大農民的強烈反對,因為在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中,平均土地才一直是農民最大的追求。因此,土地一經沒收“平分”給農民,就為大多數群眾所接受。為了順應農民的這種要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終選擇放棄集體農場制度,實行積極的分田政策。因此,我黨制定政策的方向實際就是群眾的利益。不唯書、不唯上,一切以群眾的利益為準則,只有把握群眾的利益,黨的事業才能永保生機和活力。
最后,民主決策是形成土地革命路線的重要條件。建立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才能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決策。人民群眾參與決策既是決策科學化的保障,也是決策民主化的體現。只有深入了解民情,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才能避免政策的片面性。在制定土地政策的過程中,很多人在“土地沒收”和“土地分配標準”的問題上,意見不統一,爭論程度相當激烈。例如在沒收土地這個環節上,黨內就有三種不同的意見,甚至還有人主張只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不沒收小地主土地的,其實質是當時革命隊伍里面還有人對國民黨存有幻想,不敢同國民黨徹底決裂,甚至還希望國民黨贊成中共的土地革命,這種思想顯然是“右”傾機會主義的翻版。很快遭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他反復強調國民黨的旗子早已成軍閥的旗子,號召人民立刻脫離國民黨,不要對他們寄予任何幻想,要團結廣大農民,就必須徹底沒收地主的土地交給農民。
顯然,毛澤東這一主張更符合中國的實際,黨內許多人開始并不認可,受“左”盲動主義的影響,剛開始采取了沒收包括貧農和自耕農的一切土地的過“左”政策。這種政策實際超越了革命的發展階段,后來中共中央逐漸認識到了這種政策的危害性,在以后制定的《土地法》中都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3]經過這些不同主張的公平討論和民主決策,正確的土地政策得以在實踐中形成和保存下來,廣大干部和群眾廣泛參與、民主決策,提高了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和民主意識。
由于我黨和毛澤東同志正確推行土地革命路線,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鞏固了工農聯盟,壯大了人民力量,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運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黨今天搞好調查研究,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極具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1]陳錫久:毛澤東土地革命路線形成,黑河學刊,2002(5)。
[2]蔡峰: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土地政策形成的特點,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4)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三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羅紅希,男,湖南株洲人,漢族,講師,(1972—),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