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麗茹
(洛陽市委黨校 河南洛陽 471000)
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進程
時麗茹
(洛陽市委黨校 河南洛陽 471000)
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不斷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當前,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進程,是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大舉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革命現實問題的客觀需要。1930年5月,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從理論上對照搬馬克思主義教條的本本主義進行了批判。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從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聯經驗,在實踐中走上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指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為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當務之急。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更進一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遠意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次提到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緊密結合。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家艾思奇最早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他的《大眾哲學》第一次把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成為人民的哲學,大眾的哲學。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更為明確地強調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特征。1942年在延安開展的整風運動,更是極大地普及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理論思維能力和理論水平也不斷得到了提升。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適應時代需要、回答時代課題、提供時代指南。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時代精神的升華,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始終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時代發展同進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命題,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中國化”、“大眾化”并列。
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條件、時代主題和時代挑戰,科學理論是時代要求的體現,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初,中國面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正確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正確分析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新形勢,準確把握了世界開放性的時代趨勢,深刻闡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則對復雜的時代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作出了解答。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著更多的新問題和新任務,要迎接更多新挑戰和新機遇。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當其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提出順理成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進程體現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內在歷史邏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和民族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看,無一不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華民族特色的有機結合。毛澤東用中國成語“實事求是”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基本原則,并把這一原則靈活地運用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鄧小平分析了中國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特征,指出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中國的中心任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使命做出了正確分析。科學發展觀更是針對中國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而突出的現實矛盾,解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進程中,始終圍繞中國特色、民族特點分析解決重大而具體的問題,體現出了具體的民族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處于不同的歷史境域中,體現著不同的特定歷史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和這一時期的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必然產生新民主主義的理論體系。當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后的生產力狀況與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相契合,使經濟建設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中心任務。探索社會主義的本質,怎樣發展社會主義,都成為理論要迫切回答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在這些馬克思主義具體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論成果,都體現出了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都顯示出了鮮明的歷史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掌握,成為人民大眾的思想武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理論必須成為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才能指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理論,它的社會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中,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活生生的現實問題,每一件事都是鮮活的,具體的,與人民大眾緊密相連的。離開了人民大眾這個主體,任何實踐都將成為不可能,任何脫離大眾的理論也都會沒有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深植根于人民大眾,由此獲得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些深藏于書齋的所謂高深理論,脫離了群眾的實踐,脫離了現實的土壤,最終必將喪失生機和活力。在人民群眾這個主體中,又存在著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有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也都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程度的差別。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體現著鮮活的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緊密聯系的,其核心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要實現中國化,就要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中國的具體實際包括具體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具體的時代特點,具體的人民大眾,中國化內在應該包含著時代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長久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的社會在發展,中國的時代在變遷,中國的人民大眾在進步。因此,中國化不能脫離時代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只有始終與中國人民大眾相聯系,把握中國時代發展的脈搏,緊跟中國時代前進的步伐,解答中國時代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現實問題,才能為人民群眾所吸引、所折服,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更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以中國化為核心的有機整體。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更需要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我們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規律,加快推進這一歷史進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發展。
時麗茹,中共洛陽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