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銘
(河北大學文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談果戈理《欽差大臣》中的對比藝術
王子銘
(河北大學文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欽差大臣》是果戈理戲劇作品的經典代表,是俄國現實主義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時標志著果戈里的現實主義的諷刺藝術已經完全成熟。在這部諷刺戲劇中,果戈理通過巧妙運用對比藝術,對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進行細致描寫,實現著諷刺的效果。
果戈理;欽差大臣;對比
在《欽差大臣》這部曾被赫爾岑稱為“現代俄羅斯可怕的自白”的諷刺戲劇之中,果戈理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通過對比,不僅有力的呈現出對比雙方的戲劇沖突,突出作品人物的滑稽與荒唐;更能夠使戲劇中的諷刺形象更具揭示力量,從而達到更加犀利的抨擊效果,凸顯其社會意義。因此別林斯基對果戈理的作品曾作出精辟的評論:“他的作品,當你讀的時候,是可笑的,當你讀完之后,是悲哀的。他不是漫畫式地、而是真實地表現著事物。”[1]其中對比是服務于“諷刺”這一核心目的的,果戈理將同一人物的前后對比,不同人物的對比,社會現實與作品人物之間的對比,極為深刻地表現了當時社會現狀,使人看后捧腹的同時,對社會現實產生深刻的思考。
(一)市長的前后自我對比。市長安東·安東諾維奇是一個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壓迫勒索,無惡不作的官場老手。在戲劇的第一幕,果戈理首先通過市長之口說出了該市秩序混亂,官員不問政事,欺壓百姓的情況。他對法官說“你們的接待室......門衛在這里養了幾只鵝,而且還領著幾只小鵝,盡在人們的腳下鉆來鉆去......你們的辦公室還晾曬著各種破爛,在文件柜的上邊又放著打獵的鞭子,可是最好暫時把它收起來,只要欽差大臣一走,還可以把它掛在那兒?!盵2]此外,在得知“欽差”已經在旅店住了兩個禮拜左右后,市長懊惱的說:“在兩個禮拜當中,沒有給囚犯發放口糧!街上像小酒館似的又臟又亂!”[3]試想,像法院這樣莊嚴肅穆的機關里,竟然會出現有鵝到處亂跑的情景,法官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和很多與公務絲毫不相關的物品,可想而知市長和其他官員到底是如何對待公務的!而與虐待囚犯這樣的事件相比,街道臟亂差只能算是個小問題了。但在面對“欽差大臣”赫列斯塔科夫時,市長卻大言不慚的宣揚自己的政績“城市的清潔、維修和接濟工作一切都很順利,只要城市秩序井然,街道清潔整齊,囚犯收到很好管理,我還有什么要求呢?當然,名利是誘人的,不過與美德相比,一切都輕如鴻毛?!盵4]前后截然相反的表達,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在這反差極大對比當中,把市長諂媚,虛偽的丑惡嘴臉刻畫的淋漓盡致,更突出展現了市長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隱藏的無恥面孔,有力地諷刺了當時俄國的官場狀況,令觀眾和讀者在這樣的對比中去回味,用人們的笑聲給予統治者以強烈打擊。
(二)是赫列斯塔科夫的前后自我對比。果戈理同樣對這位假欽差的一些表現進行了明確的前后對比。在戲劇的第四幕,法官和郵政局長戰戰兢兢前來向赫列斯塔科夫行賄,當他們走后,赫列斯塔科夫對他們的評價分別是“法官是一個好人”和“我看郵政局長也是一個很好的人,至少能熱心幫忙,我很喜歡這種人。”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他說這兩句話時,兩個官員已經離開,只有他自己在房間內,因此完全沒有打官腔或接受錢財后故意夸贊他們的必要,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就是他當時的真實想法。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在他寫給特里亞皮奇金的信中他是如何評價這兩個官員的:“郵政局長......大概也是個壞蛋,嗜酒如命的酒鬼......法官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莫凡東(法語音譯,即沒有教養的人)”[5]剛才已經提到,赫列斯塔科夫稱他們為好人并非違心之言,那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卻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評價,作者究竟想表明什么?我認為,果戈理通過這樣的對比,令赫列斯塔科夫做出這看似十分矛盾的評價,意在表現赫列斯塔科夫的內心世界,在赫列斯塔科夫心中,當法官和郵政局長向他行賄,使他得到不勞而獲的錢財,他又能夠有資本再去賭博,去玩樂,在這一層面上,那兩個官員對于他而言的確算的上是“大好人”了。而他在信中對法官和郵差大臣的謾罵蔑視也同樣真實,這樣一群官員竟然能被他騙得團團轉,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因此對他們的嘲諷也就不難理解了。總之,在這兩方面的對比下,細致地刻畫出了赫列斯塔科夫的雙重心理,同時果戈理借他之口表達了對那些不學無術的官員的嘲諷,令人印象深刻。
《欽差大臣》中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首先體現在赫列斯塔科夫與以市長為首的眾官員之間的不同表現上。赫列斯塔科夫在搬進市長家后大肆吹噓,破綻百出,但官員們竟絲毫沒有對他的身份產生任何懷疑。當他謊稱他發表過《費加羅的婚禮》《魔鬼羅伯特》等作品時,在場的官員竟無一人質疑,反而被他這所謂的大名頭嚇住了。通過他們的表現,對比反襯出了官員們的素質低下,不學無術。再如,當假欽差謊稱自己曾當過司長,連國務委員都害怕他,以及不久他就會被提升為元帥時,市長已經被嚇得語無倫次。其實市長和其他官員作為政治家,他們完全可以判斷這些話的真假:赫列斯塔科夫只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他又有什么資格能成為一名元帥,這不是笑話嗎?但是市長卻已經完全被這樣的無稽之談所嚇倒了。通過對比兩個人的表現,再一次襯托出了市長的無能,同時也側面表現了市長的心虛,因為倘若官員們沒有做壞事,他們就不會把關注點一味放在如何討好欽差,掩蓋劣跡上而忽略其他,那么他們又怎會察覺不到這位假欽差的可疑之處呢?因此這也是一種對比中的側面諷刺。
此外,《欽差大臣》中最經典的啞場,堪稱是這部戲劇中最震撼的對比。正當市長大宴賓客并做著升官發財的美夢時,卻突然得知自己完全被騙,赫列斯塔科夫根本就不是什么欽差大臣,市長和眾官員不禁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宴會亂作一團時,卻傳來真正的欽差大臣到達的消息,在場的所有人驚呆了,每一個人都突然改變了姿勢,呆若木雞的站在那里,緊接著戲劇落幕。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這突如其來的停止,極大地增強了喜劇的諷刺效果;這樣的對比能夠給讀者與觀眾留下思索的余地,使人們想象當真正的欽差大臣到來之后會發生什么?可以說,這部戲劇的巨大成功,結尾啞場的精彩對比所展現出的喜劇諷刺效果功不可沒。
《欽差大臣》戲劇與現實的對比將作品上升到了社會意義的層面。在這部戲劇當中,其實無時無刻都存在著與現實的對比,但是,做出這樣對比的不僅是果戈理在劇本中的對比描述,更廣泛存在于當時的讀者與觀眾的心中,這就體現了《欽差大臣》的社會性。戲劇中所描寫的城市中垃圾堆積,醫院條件極差等問題在當時俄國的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只不過是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對其進行了表現。再如在戲劇第四幕當中:商人們,銅匠妻,士官妻等百姓向“欽差”赫列斯塔科夫狀告市長的種種惡行,但假欽差卻對他們敲詐勒索。欽差固然是假的,他無法對市長做出懲治,但是赫列斯塔科夫卻在冠冕堂皇的“絕不收受賄賂”的幌子下,向商人們“借錢”卻顯示出了當時官場的的腐敗。在戲劇中,作家可以通過幽默滑稽的語言讓情節變得生動有趣,令觀眾和讀者捧腹大笑,但是觀眾在笑過之后細細回味,也許很難再笑得出來。我們可想而知,很多觀眾也許就是現實中的商人,士官妻,銅匠妻,也許他們在現實中便遭受過作品中提到的百姓們所經歷的種種打擊,受到過沙皇俄國官僚的欺辱壓迫,他們能夠在戲劇中發笑,而在現實中他們又怎么能夠笑得出來呢?這就是戲劇與現實的對比,戲劇通過對現實夸大而又合理的反映對現實進行諷刺,使人們認識到了《欽差大臣》在形式上是滑稽可笑的,但是在內容上卻是極其嚴肅和深刻的?!澳切┱J為這部喜劇只不過是逗笑的人錯了。是的,可以說,表面上它是可笑的,背后卻是痛苦和悲傷的?!盵6]
在《欽差大臣》中,通過成功運用對比藝術,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令人難忘的形象,從而達到諷刺當時俄國官場的虛偽與丑陋,揭露和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的目的,值得我們在創作中去細細思考,深入研究,學習和借鑒。
注釋:
[1]《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02期 --王遠澤《論果戈理創作的藝術特色》
[2]《果戈理全集》,沈念駒主編,劉逢祺 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9頁
[3]《果戈理全集》,沈念駒主編,劉逢祺 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8頁
[4]《果戈理全集》,沈念駒主編,劉逢祺 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49頁
[5]《果戈理全集》,沈念駒主編,劉逢祺 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05頁,第107頁
[6]《雜談》1836年,第十一部,第二五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