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勇
轉變信貸觀念 助推經濟發展
康世勇
去年以來,易縣農聯社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加快發展為主線、以防范風險為重點,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加快發展,使全縣農村信用社各項業務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不良貸款實現“雙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經營效益再創歷史新高,農村金融服務有成效,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牢固樹立“存款立社”的思想,大力組織存款,增強資金實力,為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是充分利用信用社點多面廣,電子化網絡手段快捷便利、機制靈活等城鄉一體化的優勢,發展存款業務。二是牢固樹立“顧客就是上帝”的意識,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使顧客滿意。三是加強柜面業務宣傳活動,提高服務質量。以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和惠農一卡通宣傳活動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了廣大農戶對金融知識和信用社業務程序的了解,提高了信用社的知名度,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增加了存款。對建立信貸關系的企業,我們通過加強公關,積極動員企業到聯社開立基本賬戶,對于確實不能開立基本賬戶的開立一般賬戶,爭取讓其在聯社辦理日常收支和匯兌業務。四是做到早安排早落實,在年初就把存款任務分解到各社,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考評機制,明確責任,狠抓落實。
面對我縣農村信用社資產單一,嚴重制約貸款規模和經營效益的情況。縣聯社創新思維開展信貸工作,加大貸款營銷力度,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增強對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樹立“大農業”觀念,不斷拓寬支農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加大信貸資金投入,擴大貸款規模,實現了信貸投入新突破。一是按照省聯社保定辦事處提出“立足三農,服務社區,支持中小企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市場定位,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作用。二是加大貸款營銷力度,增加信貸投入,把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作為農業貸款的重點,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減輕農民負擔,支持新農村建設;三是不斷調整信貸結構,緊密配合縣委、縣政府確定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計劃,加大支農力度,努力實施信貸支農向綠色農業、效益農業、科技農業傾斜。有力支持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為了加快易縣蔬菜產業發展聯社積極組織落實,制定了《易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關于支持易縣蔬菜發展的實施意見》,以農業產業化調整為突破口,對蔬菜產業增加了信貸資金的投放;創新了金融產品,優化了金融服務,開辦了公職人員擔保、聯戶擔保等新型擔保方式,豐富了金融服務渠道;開辟了蔬菜種植基地項目建設貸款綠色通道,提高了服務質量;加強了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了蔬菜產業信用環境;開展了全面的金融服務,規避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發展壯大了我縣蔬菜產業,符合我縣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了農民增收。四是提高授信額度,著力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加強基層社的貸款審批權限和授信額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授信額度為2萬元;適當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授信額度,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針對全縣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現狀與歷史形成原因,縣聯社領導高度重視,積極尋求清收不良貸款良策。不良貸款清收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關鍵,為此,縣聯社領導把清收不良貸款作為重要工作任務來抓:一是及早部署,把清收不良貸款的目標任務層層下達落實。制定清收責任制,把清收任務落實到社、到崗、到人,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進行清收。并建立激勵機制,制定獎懲制度,年終嚴格考核兌現。二是加強新增貸款管理,完善貸款審批程序,建立和落實了審、貸責任制、問責制,堅持審、貸分離制度和三查制度,加大對大額貸款的監督、審批力度,確保新增貸款質量。通過加強貸款管理,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風險,實現不良貸款“雙降”,提高貸款質量,改善了經營狀況。
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挖掘潛力增加盈利。一是繼續嚴把財務審批關口,成立了財審委和大宗物品采購領導小組,對重大項目實行集體會審,嚴格把關,嚴格審核,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制止不合理的投資和財務列支。二是嚴格執行財務制度,真實反映經營狀況,做到應收盡收,嚴禁以貸收息或違規列支利息支出;三是加強費用管理,按照統一法人社的管理要求,對全縣信用社的費用實行集中審批,嚴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努力增收節支。
為充分發揮稽核檢查的職能作用,促進轄內農村信用社依法合規經營、健康發展。一是縣聯社監事會、稽核審計部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開展專項檢查和日常檢查工作;二是嚴肅查處違規貸款行為,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對違規放貸責任人實行下崗收貸、扣發工資、撤職、依法追究責任等措施清收不良貸款,提高貸款質量。通過加大稽核檢查力度和對責任人的嚴肅處理,提高了干部職工遵章守紀的意識,促進了依法合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