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王文峰
讓折翼天使沐浴愛的陽光
——解讀肥鄉特教學校文化育人理念
張晶晶 王文峰
肥鄉特殊教育學校自去年9月9日在央視新聞聯播報道后,今年3月10日又在焦點訪談中播出,是什么原因讓邯鄲肥鄉的特殊教育學校如此出名,他們具體做出了什么工作,把這座縣里的特殊教育學校辦得如此之好?近日,記者走訪了這所學校……
迎著初春的暖陽,我們驅車來到了肥鄉縣城瑞安路西段路南的特殊教育學校,這是一片廣闊的地方,周圍綠意盎然的田野環繞著這座新建的特殊教育學校。據郝建超校長介紹,去年8月份肥鄉縣特殊教育學校從原來的舊校舍搬到新校區。記者隨著學校老師的指引下,看到新校區有漂亮的教學樓,旁邊還有大片正在建設的操場,教學樓的后面是一棟二層樓的食堂和宿舍。學校占地面積17.24畝,建筑面積4060平方米,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校長說,現在在校生共有43人,有5個教學班,15位教師。因為這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招收的學生都是聾啞和智障兒童,所以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依法治校育自強新人,科學管理創一流特校”的辦學目標。根據學校的特殊性,學校制定了非常縝密的“四交接”管理制度,即上午、中午、下午,上課老師與生活老師進行交接,交接時清點好人數,交待學生有無異常,并做好記錄,實行了學生時時處處有人看護的無縫隙管理,做到了即責任分明又確保學生和學校的安全。上課期間,任課老師首先清點好人數,做好記錄。放學后,除了學校一名帶班校長外,另有兩名老師值班,在值班期間,值班老師和學生一起吃住。
除了在安全和生活上的細致管理外,教學更是這所特殊學校的亮點。由于學校的特殊性,特教學校的教師也一定要具備專業的教學辦法和相關的知識,但是,世俗的偏見,很多教師不愿意從事特殊教育,而這所學校教師大多是普教教師,李副校長介紹,在對教師培訓方面,我們首先從轉變教師思想,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入手,每周的周三下午都會集中學習,同時實行專業教師對普通教師傳、幫、帶的培訓,與老師溝通教學方面的問題,以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學校還組織教師多次外出進修培訓。學校的學生因個體差異較大和招生時學習程度不一樣,目前很難用學生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師的業績,因此學校把檢查教師的上課情況作為日常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列入教師的考核。
在課堂上,由于條件有限,多媒體、語訓等設備還沒有到位,任課老師幾乎是一對一的教學生發音、認字,可是,有時一節課教下來,學生連一個字的發音還都沒有掌握好,教師只好一遍又一遍的教,想盡辦法教會這些孩子。比如,在數學課,數學的內容都很抽象,教師怕孩子們不懂,就帶著自制的木棒等教具并結合計數器引導孩子認識這些數字,直到學會。此外,學校還經常開展象棋、繪畫、舞蹈、手工制作等各種活動,促進學生發展,從而使學生終身受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校內還開辟了種植園,有白菜、韭菜、辣椒、西紅柿等,學生們非常喜歡上這樣可以接觸大自然的課,他們通過種菜、收菜、拔草等勞動鍛煉,逐漸培養了勞動技能,更讓學生們在勞動中體會成長的快樂,大大的增強了學生們在勞動中體會成長的快樂,大大的增強了學生們的自信心。校長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執教,教師一定要有耐心和愛心,才能教好這樣的學生,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也只有我們這些做特教的人最清楚。
在這所學校,有一個這樣的理念。那就是引導教師樹立“家”的觀念。教師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教孩子一天,想孩子一生,盡量的提高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
一聲“爸爸,媽媽”,在平常的家庭中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可當這些孩子的媽媽們聽到自己的孩子向自己喊出了“媽媽”時,激動熱淚盈眶,這是多么盼望已久的聲音啊。在特教老師的培養下,聾啞孩子不僅會喊出“爸爸,媽媽”,還可以與家長進行簡單的交流。而一個患有自閉癥的10歲男孩的家長說:“這孩子從來不說一句話,在這所學校上了多半年后,現在有時會主動和人交流,在性格上有了一些改變。這真是不容易啊。”對于這些智障學生們,老師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智障學生大都是中重度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經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對待這些孩子們,”郝校長說:“但是就是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也會發現他們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所收獲,他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這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
現在,學校根據新的情況及時完善管理制度,在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上下功夫。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一起重新設計了樓道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在康復器材、語訓設備等也即將到位,辦學的條件正在一步步的提升。
郝校長對于自己的工作有種發自內心的自豪:“作為特教學校的教師,我們只是盡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的讓這些孩子們在自己能力的范圍內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盡可能的回歸社會主流,這是我們師生所共同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