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云,唐隆校,朱靈俊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 昌323300)
生態優勢是麗水最大的優勢,也是麗水基礎最好、特色最優、潛力最大的資源。麗水是浙江省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低碳發展是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是麗水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區域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是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是區域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途徑,是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行動指南,也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因此,麗水市在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中,先行先試地探索和推進低碳發展,通過發展低碳產業,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低碳化;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實現區域能源結構的低碳化;通過創建低碳城市、發展低碳建筑、倡導低碳出行、踐行低碳生活,實現區域消費結構的低碳化;通過保護森林、改善樹種,增加森林覆蓋率,打造浙江的“碳匯洼地”。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把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已成為麗水全市人民的基本共識以及各級領導的歷史責任和自覺行動。2009年,麗水市審時度勢地提出了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并制定了《麗水市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體方案》,2010年3月,麗水市又制定了《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麗水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組織編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性綱要。因此,麗水市在推進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方面具有良好的領導基礎、思想基礎、物質基礎和環境基礎。
麗水是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所屬9個縣(市、區)生態環境質量全部進入全國前50位,其中4個縣進入全國前10位,慶元縣居全國第1位。2010年,全市地表水監測斷面滿足要求Ⅰ~Ⅲ水質標準的比例達到98.8%;能滿足功能要求的斷面占98.8%,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各縣(市、區)空氣污染物SO2、NO2、PM10、降塵年平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和省控標準,其中麗水市區空氣自動監測全年有效天數363d,達到Ⅰ級空氣質量的天數為124d,Ⅱ級為233d,Ⅰ、Ⅱ級天數達到97.8%。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長期居全省之首,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持續穩居全省第一。
麗水山清水秀,風光絢麗,森林覆蓋率達到80.79%,林木綠化率達到81.62%,林木蓄積量占全省的25%。根據麗水市的森林資源數據,麗水森林中幼齡林和中齡林的比例最大,兩者面積占比達到69.33%,天然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占比達到61.34%,這說明麗水市的森林固碳能力比較好。根據核算,麗水市2010年的森林碳匯總量為456.1萬t CO2左右,是浙江省森林碳匯能力最強的地區。
“十一五”期間,麗水市COD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6%,SO2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6.69%。一是著力發展綠色低碳農業。通過優化生態農業布局及農業集群發展,逐步形成麗水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二是著力提升生態低碳工業。近年來麗水十分重視如金屬制品、合成革、精細化工等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改造升級,著力推進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節能減排,推進清潔生產,實現高碳產業低碳化發展新特色。三是著力發展低碳特色服務業。如依托區域特色,實現龍泉劍瓷、青田石雕、云和木業、遂昌竹炭等特色文化創意的產業文化;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生態休閑養生旅游產業,促進生態休閑旅游成為低碳產業的新增長點。
麗水市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的歷史階段,不僅存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對稀缺的土地資源利用存在著矛盾,而且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在加劇。一方面“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市情,成為麗水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空間發展瓶頸和制約,另一方面麗水作為浙西南“綠色屏障”的生態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都構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矛盾和障礙。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實現科學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成為麗水未來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2010年,麗水市經濟總量小,僅占全省2.37%,經濟實力和政府財政不強。由于歷史原由,區域積累的產業層次不高、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能力弱、組織結構不合理等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因素,它給區域產業布局,要素供給、交通物流、環境保護以及人才集聚等帶來諸多困難。也給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諸多困難。因此,培育和發展低碳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難度。
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發展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是繼“十一五”期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開展節能減排之后的一種工作延伸和深化,是生態環境保護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據專題調研《麗水市社會公眾“低碳發展”認知調查》,調研結果表明,麗水市大多數公眾對于低碳與低碳發展的具體內容和涵義的認知程度并不高,約56.8%的社會公眾并不了解。一些干部和群眾甚至認為,低碳發展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
作為浙江生態綠谷,低碳洼地,麗水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補償機制,加快形成資源環境價格約束機制和配置機制,加強林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保護好浙南林海。保護森林,提高森林質量,強化森林生態功能,積極構建以森林為主體的綠色屏障。大力推進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公益林建設。進一步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政策措施,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增加森林蓄積量和碳匯能力,促進自然生態恢復和保護。進一步發展林業產業,增加林業碳匯,保持中國生態第一市的地位。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擴大碳貯存,減少碳釋放。充分依托國際市場,爭取開展碳匯造林項目和碳匯水電項目。通過造林再造林和加快低產林改造,提高森林數量和質量。加大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力度,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提高固碳能力,建立有效機制,使麗水的碳貯存轉化為資可利用的指標。二是探索建立加快低碳市場開發的政策激勵機制。加強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三是建立固碳間接減排機制。發揮麗水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推動建立森林蓄積量增長與排放指標安排相掛鉤的體制機制,理順森林蓄積量與排放指標之間的互動互促關系。四是創新間接減排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麗水森林吸碳固碳對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探索建立碳排放額度交易的機制。
實施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實施方案和麗水市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啟動濕地保護和甌江干流生態系統保護工程建設,加大對濕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嚴禁對濕地的侵占和不合理利用。加大取水許可制度實施力度,改進水資源利用方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以確保水安全、改善水環境為目標,加快建設高標準水利工程體系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統籌建設生態公益林、景觀林、防護林,推進城區周邊山體綠化和甌江干流、高速公路沿線山地森林植被改造,把甌江干流、支流以及各高速公路、鐵路打造成百里綠色長廊,走生態低碳發展之路。
[1]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麗水市推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R].麗水: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
[2]王祝雄.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R].北京:國家林業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