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北京100037)
無論在哪個城市,一個與“快速”相反的“慢行”進入眾人眼球。為什么要“慢”,追求什么樣的“慢”的效果?綠色慢行系統,不是和機動化、追求速度、效率“唱反調”。構建綠色慢行系統的目的是讓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適和安全。以往,我們城市的交通發展,大多把目光投向了機動車,為機動車服務,而忽視了非機動車道。公共自行車是城市“綠色慢行系統”改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要求的提高,慢行系統與綠色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也越來越成為時代的主流,要求形成完整的景觀,結合慢性系統的周邊環境和人文特色,塑造有景觀特色的慢行系統成為我們園林工作者新的設計任務。
慢行系統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空間移動動力的交通,它的行進或行駛速度一般在5~15km/h之間。慢行系統,不是和機動化、追求速度、效率“唱反調”,構建慢行系統的目的是讓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適和安全。而設計慢行系統的同時肯定考慮兩側的景觀綠帶設計,對現狀進行完善與營造,保護原生態景觀,增加新的植物景觀,兩者融為一體,形成新的自然風景林景觀綠廊,構建城市綠色慢行系統。以往,我們城市的交通發展,大多把目光投向了機動車,為機動車服務,而忽視了非機動車道。綠色慢行系統是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慢”并不是慢本身,而是說可持續的發展,更有詩意的生活,尋求將現代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結合,使人們不僅可以享受現代化生活帶來的諸多方便,更會把一種規律健康的幸福生活帶給每一個人,這就是“慢行系統”模式的起源。
慢行系統與周邊人文景觀的相融在完善與提升城市空間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等使城市生活更富有魅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們在行走或者騎車的過程中,環繞在綠色的環境中,讓人在閑暇過程中感受到綠色景觀帶給人的美好感受。郊野自然生態綠色景觀空間,打造騎行者與步行者的慢行天堂。
該工程位于秦皇島西部,大湯河兩岸,南起河北大街,北至北環路,與港城大街和和平大街相交。項目現狀綠地景觀已成一定規模。景觀風格由北至南為生態自然到人造園林景觀,河岸線形式由北至南為自然、綠色到硬化、渠化。沿線綠帶基本連貫,植物園、紅飄帶、湯河公園3個公園綠樹成蔭,沿河兩岸植物密度相對較低。大湯河東岸帶狀沿河綠帶全長3.1km,沿河呈帶狀分布,是集娛樂、休閑、健身為一體,景觀與生態環境良好的綠地。綠地面積16.8萬m2。2003年6月建成,為海港區一條生態綠軸和靚麗的景觀線。綠地以植物造景為主,運用植物多樣性的配置和季相變化,發揮植物的生態作用。整個沿線配置以自然山石字刻點綴,啟發人們對自然的熱愛。每隔300~400m設置一個活動空間,河岸采用俯視斷面方式,并與濱水步道有機結合,滿足人們親水、娛樂休閑等多種功能的需要。大湯河位于開發區,緊鄰入???,沿線眾多公園、綠地,與“快節奏”的市中心區相比,是放慢腳步、舒緩寧靜、和諧放松的地方。整合沿線風格,通過機動車、自行車系統,統一的自然風景林、節點景觀貫穿大湯河兩側,形成全線統一元素。
在現有景觀的基礎上,營造“綠色慢性系統”具有地域特色,親水、親綠、親文化的自然濱水景觀交通系統,有機完善慢行系統,使大湯河生態綠廊交通線開敞貫通。兩岸綠地形成具有適量休閑場所的自然風景林、新增機動車道慢行交通融于景觀之中。河岸線形成生態多變親水的岸線景觀。綠地周邊建筑外立面形成優美的天際線。
(1)園林景觀。整合沿線風格,兩岸綠地全線貫通、具有適量休閑場所的自然風景林、新增機動車道慢行交通融于景觀之中。河岸線形成生態多變親水的岸線景觀。適當貫穿文化要素,設置景觀節點,使全線的景觀布置節點均勻。
(2)道路交通。機動車道按5m單行線設置,融于綠化與河道景觀之中,植物園段結合既有園路予以實施。不單獨設置自行車道,利用既有園路貫穿沿線人行步道。機動車建成后,結合相應的交通管制,分時段開放。
(3)景觀橋。連接植物園和紅飄帶的景觀橋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與呼應,同時滿足旅游和行船需求。
(4)建筑外立面改造。綠地周邊建筑外立面形成優美的景觀天際線,建筑與景觀有機相融。
3.3.1 綠色風景線
綠色風景線指是河岸兩側的景觀綠帶,在風格上全線采用自然風景林統一形成鄉土植物景觀;保護原生態景觀;同時適量增加休閑場所,對原有的休閑場所進行完善與營造;連續的綠色慢行系統融于景觀。
整合沿線風格,兩岸綠帶全線貫通、形成具有適量休閑場所的自然風景林、新增自行車道慢行系統融于景觀之中。河岸線形成生態多變親水的岸線景觀,適當貫穿文化要素,設置景觀節點,使全線的景觀布置節點均勻。
大湯河兩側有紅飄帶、植物園、湯河公園,對此補充灌木地被等景觀元素,豐富景觀層次。紅飄帶:延續整體風格,原生態保護,增種灌木地被。植物園、湯河公園:原生態保護,結合道路,增種灌木地被。保留原有自行車道和小品,周邊適當補植灌木、地被,豐富層次。補植灌木地被,豐富層次和色彩,自然豐富多變,與植物園呼應。
綠色生態線慢行系統將充分利用現有的景觀資源,結合紅飄帶公園的郊野自然的特色,開發生態旅游,打造秦皇島市大湯河郊野自然生態綠色慢行空間,打造騎行者的慢行天堂。
3.3.2 藍色河岸線
水路是慢行系統的主要魅力所在。對水岸的成功處理能夠讓人們與水進行“親密接觸”,達到可持續發展,增強景觀魅力的目的?,F狀河岸由北至南為自然、綠色到硬化、渠化。硬化、渠化河岸從岸線上來講是直線快速泄洪的;從斷面上來講是單一、簡單的;從生態上講多樣性差。
景觀改造將營造親水河岸線,結合現狀、從防汛角度考慮,對堤岸進行局部改造,可行性好。在景觀上親水親綠,兩岸橫向呼應,營造親水平臺的景觀類型。全線以保留現狀堤岸為主,局部改造,設置景觀木平臺。
藍色海岸線慢行系統構建秦皇島市大湯河濱海風光的慢行區,將慢行綠道和海岸景觀融合,體現城市濱海的特色。
3.3.3 紅色文化線
大湯河紅飄帶沿線為自然生態環境,是一種生態文化,主題是最少量干預,維護生態。慢行生活綠帶周邊建筑多,現狀為人工園林景觀。全線增加音樂文化,形成地方特色。全線硬質景觀嵌入音樂雕塑,全線適當增加節點,新增節點與原節點呼應,節點緊鄰水邊,親水,全線分布均勻,可形成連續的節點序列,形成“序曲-三樂章”。東岸共設置四個景觀節點,根據道路、綠化情況適當縮小改造規模,增加綠地面積,融于綠色之中。
紅色文化線慢行系統則整合秦皇島大湯河城市景觀,梳理它的慢行脈絡,營造城中舒適宜人的慢行廊道和空間,為旅游觀光和居民出行提供綠色休閑之道。
如今的秦皇島,從西岸到東岸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步行、輪滑和自行車道。結合現狀,將沿河岸線連接打通,進行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覆蓋全大湯河公園的整體慢行綠道網絡,打造騎行者的綠色天堂,將大湯河公園建成獨特的綠色慢行休閑系統,形成以無碳能源的自行車、輪滑和步行為主公共交通為輔的綠色出行方式,將秦皇島打造為一個可以享受慢調生活的“漫游城市”,使之成為秦皇島新的“城市名片”。
[1]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
[2]楊淑秋,李炳發.道路系統綠化美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段大娟,周瑞林,張 濤.立體綠化布局形式和植物選擇的探討[J].河北果林研究,2001,16(3):36~38.
[4]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2):14.
[5]曹業萍,張 強,李 青.垂直綠化在建設園林城市中的應用[J].防護林業科技,2004(5):18.
[6]尹世昌.生活品質主導城市發展[N].人民日報,2007-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