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科
(貴州從江縣貫洞鎮林業站,貴州 從江557400)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后的另一次創新,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次改革,也是以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為目的的改革。極大地調動林農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林地是林業的重要生產要素,是林農的重要生活保障。推進林權改革,是在保持林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權交給林農,讓林農依法享有對林木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貫洞鎮農民的主要經營收入來源于木材及其副產品,搞好此次改革是實現貫洞鎮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貫洞鎮位于從江縣東南面,東接該縣慶云鄉,南與廣西三江縣接壤,西與高增鄉相鄰,北與洛香鎮相鄰。全鎮轄26個村,于2008年1月啟動林改工作,歷時兩年時間,到2010年初完成發證工作。在改革中,全鎮共勘界8 960宗3 997.1hm2,發證8 960宗3 997.1hm2,勘界率達 95.61%。糾紛調處率64.3%,目前還有102.7hm2尚未調處,但也基本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目的。
(1)省界尚未對接。貫洞鎮的整個南面與廣西三江縣接壤,由于貴州開展林改時廣西區尚未啟動林改工作,給貫洞鎮在外業開展勘界工作時得不到廣西林農和政府的支持與配合。因此,無法與廣西三江縣開展省界對接工作。
(2)縣內鄉與鄉之間部分林地邊界存在勾繪重疊。在林改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各鄉鎮外業勘界工作開展進度不一致,加上時間緊迫,為趕進度發證,在勘界中就無法對接好鄉與鄉之間的林地界限。
(3)由于技術力量不夠,從社會上聘請了部分勘界技術人員,但由于其業務素質不高,在實際勘界工作中,導致部分宗地存在移位,或部分山頭地塊出現漏勾繪等問題。
(4)政策宣傳不到位,林農對林改政策的理解不透徹。在改革中,謊報、不報或漏報等情況。經外業勘界結束發證后才發現有很多山林雖無糾紛但還沒有納入改革范圍。
(5)山林流轉多,更正林權證工作繁重。在改革前,貫洞鎮很多山林權主與買主已私下流轉,但在改革中尚未暴露出來,待改革發證結束后,買主陸續申請更換林權證較多,給改革后續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6)配套改革政策執行不到位,林改后山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放活經營權。歷史遺留的山林糾紛無法解決,新的山林糾紛不斷產生。內業轉圖上輸機部分宗地與外業勘界現場勾繪宗地四至存在偏差。鄉鎮林改辦為了充實林改隊伍力量,從其他部門(如教育)或社會上聘請了臨時工來開展林改內業轉圖輸機工作,由于這些力量不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中由于沒有經過業務培訓,再加上沒有責任心,工作久了就會產生對付式的工作。
(1)時間緊、任務重。全鎮共有5 834.82hm2林業用地,勘界技術人員只有3人,平均每人承擔近0.2萬hm2的勘界任務。林改雖然歷時兩年時間,但是真正落實到外業勘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月。同時,還要兼顧日常的木材生產,營造林等工作。
(2)政策宣傳不到位,林農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有部分林農外出務工,給改革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作用。
(3)林改補助經費少,阻礙了林改工作更好的開展。在改革工作中,鄉政府依賴于村干部開展政策宣傳和召集群眾參與林改各種會議和上山指界。而村干部工資較低,無法靠工資來養家糊口,林改經費少,給村干部的補助更少。因此,村干部無法安心脫產來組織林農開展林改工作。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農村基層山林經營制度的改革。目前取得的只是階段性的改革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對改革存在的問題和遺留的問題需要完善。同時,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改革的成果進行不斷的創新。
(1)政府應加強對鄉級林改機構的建設,林改辦應作為常設機構設在鄉政府,配備人員編制,為林改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解決山林糾紛,鞏固和延伸林改成果。同時,研制適合本鎮切實可行的山林糾紛解決方案,并為林農提供各種林業技術服務、林業信息服務,以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結合本鎮實際情況制定出林業發展短期、中期、長期規劃。確保有限的林地得到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為林農持續不斷的產生經濟效益,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永續利用的林業、林副產品資源。
(2)政府應加大對林改經費的投入,加強林改政策宣傳,不斷重復開展“回頭看”工作,把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步解決,確保宗地邊界不重疊,更正一山多證或漏發證等現象。此次改革是對林業“三定”的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以更科學、更規范的方式來保障林農的合法權益。把已發現的“錯、重、漏”等問題進行糾正,把尚未發現的問題要加強重復開展“回頭看”,避免因改革的疏忽而造成今后的糾紛。
(3)切實將林改配套改革政策落實到位,放活經營權,減輕林業稅費,以優惠、鼓勵的政策激發林農對林業發展的積極性。研制切實可行的林改配套政策,鼓勵社會發展林業,以優惠的政策鼓勵社會組建林業合作社、鄉村林場、示范基地等來籌措社會更多的資金力量來發展林業,加大林業科學經營的投入,確保效益,以科學化、規范化推進林業的發展。
(4)加強林改檔案建設,確保專人管理。林改檔案是改革歷史的見證,是今后解決山林糾紛的歷史依據,可以說林業改革到什么時候,檔案建設就延伸到什么時候。建議政府對林改加強重視,安排專人管理檔案并對改革的信息進行及時更新檔案,確保“圖、地、表,人、地、證”一致。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惠農工程,是破解山區林業發展的瓶頸。貫洞鎮開展好林改工作,落實好配套政策就是解決了林業的發展、林區的穩定、林農的增收問題。目前,隨著洛貫工業園區的開發,竹木加工工業園區入駐貫洞鎮,給貫洞林業發展帶來更好的機遇。因此,搞好林改工作,把責、權、利落實清楚,依托林改配套政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林業發展規劃,逐步推進“農戶+基地+企業”或以鼓勵企業建設示范基地等方式來帶動林農發展林業,推動山區林業發展壯大,做大做強。
[1]貴州省林改領導小組辦公室.貴州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資料匯編[R].貴陽:貴州省林改領導小組辦公室,2006.
[2]覃愛昶.從江縣林權改革現狀及集體林區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