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張 普
(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陜西 西安710100)
生態旅游是指以生態學為基礎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資源,如風景區、化石產地、考古或歷史遺跡以及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等。秦嶺山區開展生態旅游,主要分為山地型旅游資源開發和森林型旅游資源開發兩種。其中山地型旅游資源是指以山地環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游區,適于開展科考、登山、探險、攀巖、觀光、漂流、滑雪等活動;而森林型旅游資源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生態旅游區,也包括大面積竹林(竹海)等區域,適于開展科考、野營、度假、溫泉、療養、科普、徒步等活動。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當代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3個重要的特征,即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又一正確的、進步的觀點。
建設生態文明,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石,是旅游區管理者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生態旅游文化倫理形態。它對生態旅游區未來的長期發展將起重要作用。
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陜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于陜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 500 km,南北寬約150km,海拔多為1 500~2 500m。為黃河支流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秦嶺~淮河是中國地理上追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秦嶺山區山地型旅游資源和森林型旅游資源都很豐富,這是因為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特點決定的,在中國版圖的正中央,秦嶺是自此向東最高的一座山脈,也是唯一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在地理學家眼里,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里,秦嶺講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這里交匯、融合;在氣候學家眼里,秦嶺是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文學家眼里,秦嶺和黃河并成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母親河,秦嶺還被最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因此,2009年,陜西省提出了陜西旅游的主題是“山水秦嶺,人文陜西”。
(1)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明確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并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旅游區每一個人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2)遵循生態系統可持續生產的原則。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景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旅游產品的生產,不論是景點再造,還是旅游紀念品開發,都要遵守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的原則。
(3)遵循互惠互利的消費原則。即樹立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們對休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自古就有秦嶺七十二峪的說法,秦嶺七十二峪指秦嶺北坡東起潼關,西至寶雞較大的峪囗,大多河水源于分水嶺,有比較長的川道,自古有小路通行,最有名者有藍關道、子午道、駱儻道、陳倉道等。至于較小的峪囗、溝囗多達數百,不計于此。秦嶺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 763.2m,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第一高峰(號稱群峰之冠)。陜西境內秦嶺的第二高峰目前所知是“鰲山”簡稱“西太白”,高度3 740m。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鹮和黑鸛,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被并稱為“秦嶺四寶”。
在秦嶺山區發展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新的任務,它既得益于旅游區先期的建設與發展,反過來又要能更好地保護與改善現有的生態面貌,進一步促進景區事業的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1)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基礎,是城市生態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時期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十分寶貴的資源。大力加強景區生態文明建設,應將之放在建設國家生態旅游5A區域的目標要求的大環境中,在保護現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的基礎上,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力度,使之成為轄區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旅游觀光地的一服強有力的助推劑。
(2)建設綠色的旅游區、人文的旅游區、和諧的旅游區。生態景區建設生態文明要緊跟“綠色景區”的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轄區綠地面積,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工程,進一步抓好植被修復工作,把景區的山水石林相結合的獨有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體現出來、彰顯出來,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連的一幅和諧景象。
十一五期間,是陜西旅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段。同時也是秦嶺山區旅游產業效益不斷提升階段,單就陜西省商洛市為例,2005年,商洛市共接待旅游者7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6億元,2010年全市旅游人數達到1 270萬人次,收入48.26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17倍和33倍,旅游綜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舉突破15%,創歷史新高。2011年前8個月就接待1 213.44萬人次,收入48.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6%和47.6%。旅游產業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把目光放遠,保持清醒頭腦,把重心放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上來。要維持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應該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森林是生態建設的根本,是自然環境的凈化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著巨大的吸儲作用。應繼續加快植樹造林,加速林區改造,加強環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護好現有森林面積,重視水體建設,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優化旅游區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建立起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滿足全社會對自然、綠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產品的旺盛需求,堅持利用技術、土地、品牌的優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節約資源能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調整森林資源結構,促進生物多樣性,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規劃上,實行規劃線與綠化線“雙線同劃”,整體推進;在樹種選擇上,由單一樹種向生物多樣性樹種搭配轉變,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轉變;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執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對景區生態文明建設不利的人為因素,引進高新技術與人才,提高景區的科研與管理水平,促進景區生態文明建設。
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積極開展種類多樣的生態教育和文化活動,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旅游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互補互進。充分發揮全國愛國主義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與作用,在向社會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等方面起積極作用,將景區建設成為該區域生態文化體系與建設的重要陣地,推動該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制造和諧的生態倫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與“生態良知”來進行服從生態規律的科學生活和綠色消費。大力弘揚旅游區博愛精神,推進特色服務文化,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以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道德規范來約束和評價一切活動,使人們將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作為對后代應承擔的道德責任而自覺遵守。
通過發展森林文化、蘭花文化、竹文化、草甸文化、野生動植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在景區提倡綠色消費、文明消費,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與保護生態相適應的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通過發展生態旅游,融入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的思想和精神,倡導文明的旅游形式,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的色彩與自然色彩的融合;通過完善生態景區,對旅游區進行分類設計和管理,對景點建設導入特色生態文化背景,達到生態效益、旅游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1]尹成勇.淺析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經濟,2006(9):140~141.
[2]燕乃玲.黨的十七大報告關鍵詞解讀:生態文明[N].解放日報,2007~10~24(11).
[3]徐菲菲,薛景華.生態文明意識與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中旬刊,2007(1):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