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群 南 凱
(1.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 北京 100024;2.大同三二二醫院信息科 山西 大同 037006)
繼續教育[1][2]是教師人才隊伍培養的一種有效模式,這種模式將人才的培養與教育工作的建設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較快地擴充了教師隊伍人才培養的體系構架。 通過自身的實踐及對工作環境的觀察,感覺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培養不應再拘泥于傳統的一次性教育那種封閉式的面授形式和單一的知識儲存,而是要努力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更多地采取自由靈活的學習形式,突出個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使接受繼續教育的教師學會如何學習,努力提高、發掘他們的能力、水平、創造力和潛力。 盡管如此,但由于這種培養模式還是一種新生事物,在培養實踐中還避免不了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于是結合教師隊伍的培養談談以下幾點個人想法。
繼續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服務工作,為教師隊伍提供人才保障,這不等同于基礎教育、學歷教育,這種教育的導向性、目的性應該十分地明確,工作崗位缺什么、需要什么,我們就培養什么、提供什么。 讓導師帶領學員回到單位,回到基層,從一個新的視角新的高度,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崗位所缺, 并為學員的繼續教育提出更好的學習培養規劃方案,讓其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了如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大大增強高素質新型教學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與學校在人才培養和教學理論研究方面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和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謂愿景,是由“愿”和“景”兩個字組成的。 “愿”是指人們的愿望、意愿,“景”是指前景、景色。 愿和景融合在一起,指人們內心意愿所要創造的前景。 一個好的愿景可以幫助人們從內心渴望歸屬于一個重要的任務、事業或使命,從而引領人們成長; 一個好的愿景可以激發人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建立創造性的工作觀,從而走向成功;一個好的愿景為學習和反思提供了焦點和能量。
參加繼續教育的學員多是有著豐富的教學管理實踐經驗,正所謂“知識可以學習,經驗卻不能復制”這是他們的長處和特點, 培養要在長處和特點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和提升,這樣才能有所突破,作為院校的培養培訓機構,首先是幫助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挖掘自身愿景,引導他們想想自己工作學習的意義和“我想要實現什么? ”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也包括個人愿望和目標的實踐)。 其次就是幫助他們提升愿景,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幫助學員挖掘到的愿景可能缺少高度,需要通過提升加以完善。 以期達到自我超越和強化愿景的目的。 不要讓他們認為“繼續教育僅僅是提高學歷的一種方式”。 要讓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有著充分的榮耀感和自豪感。
院校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這對于繼續教育學員來說是一個開拓視野,重新認識教師崗位發展建設需要的一個良好機遇。 視角不同了,環境不同了,對當前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的觀念看法也不同了。 帶著渴求和疑問從教學崗位上來,帶著知識和能力回教室去,這一來一去就真正將教學崗位與院校的人才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我們的繼續教育學員也就成為這條培養線上的邏輯紐帶。 使得教學崗位成為院校資源效益發揮的集散地,實驗地。
繼續教育學員大多是來自各所學校的優秀教師,由于工作和環境的原因,他們當中存在許多潛能有待開發,甚至有些潛能連他們本人自己也不清楚。 于是,院校的培養機構就擔此大任,通過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相融合,努力去挖掘和開發他們的潛能。 例如,根據每名學員的特長分配教學科研任務,大膽使用,把他們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吸引他們關心、參與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與建設,為他們創造機會和條件去發揮其聰明才智;通過優化學員的調配與管理,讓他們相互學習交流、揚長補短,有效地利用每名學員的潛能。 這樣,不僅學員有了活力, 更能使他們提升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將來工作實踐打下扎實基礎。 鼓勵學員參加合理化建議和自主管理活動,吸收他們參與結合教研項目的現場改善和攻關創新活動,等等,幫助從基層來的優秀教師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人人成為“懂教學,會管理”的高素質的復合型教學能手。 當然,不同學員的需求是有差別的,要承認和照顧每個學員的個性化發展的要求,采用多種形式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素質。 特別是組織好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發揮彼此優勢互補的作用,同時,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氛圍,讓每名學員都能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努力地學習。
對于繼續教育學員的培養在將學習融入工作的同時,應當適時地將學習的焦點指向創新和變革。 因為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而變革則是現代化建設永恒的主題,創新和變革是學習的目標,也是高素質復合型教學人才的重要特質。 離開了創新和變革,學習便丟失了方向,社會也失去了活力。 在院校對教師的繼續培養過程中, 我們可以引入競爭機制,讓學員們開展比武競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創造性,給他們搭建舞臺,為他們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鼓勵他們學習研究創造, 發明創造出更多更好地貼近教學實踐的學術成果,并引導他們將這些成果轉化為教學能力。 同時,積極和各送學單位保持聯系,在積極將學術成果應用到工作實踐的同時讓送學單位看到學員的能力素質, 并適時樹立標兵和榜樣,推廣經驗材料,組織優秀成果論文展評等,通過一些列這樣的活動,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培育他們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對于繼續教育學員,要始終抓住教學成果與人才培養發展的契合點,通過從教學崗位原有的“制度+控制”的模式到新穎的“學習+激勵”的模式轉變,使每名學員實現了由內化到外化再到固化的轉變。 學員從“更勤奮地工作”轉變為“更勤奮地學習”、“更聰明地工作”,大大提升了他們自身的學習力和執行力,較好地實踐“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從而為今后投身于教學實踐插上騰飛的翅膀。
總而言之,教師的繼續教育培養并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朝夕之功,貴在堅持,貴在持久,只有在長期的培養造就過程中才能見到實效。十年樹木,百年育人。任何試圖畢其功于一役、立竿見影見成效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要著眼于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立足于人才建設要求和學員的實際情況,制定長期規劃,分階段、按步驟、有目標地實施高素質教學人才的培育計劃,引導教師養成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良好習慣,幫助他們通過持續創新地學習提高素質,走上成才之路,為今后的教學崗位能力實踐打下扎實基礎。
[1]王蓓穎.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5:22.
[2]艾軍.論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高校教師繼續教育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