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楊婷 劉 英
(廣西藝術學院外語教研室 廣西 南寧 530022)
聽力理解一直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方面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聽力理解題目在大學英語測試中的比例日益增加。然而學生的聽力課時仍然極其有限,通常平均每周為1-2節。無疑,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有效的聽力教學的嚴峻挑戰。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中,教師很少去教學生怎樣聽,而更多的只是將大量的視聽材料“灌”給學生,認為學生在接觸過大量的聽力內容之后便會自然而然地獲得聽力方面的技能,無需向學生講授如何去聽。傳統教學中教師遵循著同一種固定的模式——先講解單詞,播放聽力材料,提問/回答問題,給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會發現這種教學模式遠遠沒有解決自己聽力上的問題,進而對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失去興趣,而學習者學習興趣的喪失便成為了英語聽力學習中最大的障礙。因此,作為教師很有必要在如何講授聽力課程方面尋找新的思路。要解決學習者在聽力學習中問題,應以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作為指導。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教師和學習環境等外因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內化而起作用。所以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的發展為本,設計出不同的任務活動,讓學生通過與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務,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其實踐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_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活動,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教育學生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是近20年來所倡導的語言交際法理論的一種發展形態,它的理論基礎是對基礎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的認知心理學。“任務”即“活動”,是指人們在學習、理解、體會語言之后開展的一系列交際活動。這種交際活動是幫助課堂語言學習或研究外語習得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為“任務型教學”倡導通過語言的互動來習得語言,而在語言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
(1)形式與意義的結合原則(form and meaning)
(2)真實性原則(authenticity)
(3)循環性原則(recycling)
(4)任務相依性原則(the task dependency)
(5)在做中學原則(learning by doing)
(6)扶助性原則(scaffolding)
(7)互動性原則(interaction)
也就是說任務型教學要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同時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使之盡可能的與現實世界相聯系,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另外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設計的任務具有連續性,一連串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構成“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應當先輸入后輸出,使教學呈現階梯式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用已習得的知識接觸,理解、解決遇到的新的知識點。當然這并不是說在教學中放任學生自學,語言教學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和支持,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成功和安全。從而能激活學生心理和心理語言的學習過程,使心理壓力降到最低限度,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有自信心表達自己,而不必擔心犯錯誤。
任務的實施對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非常重要。教育專家彼得?斯基漢(Peter Skehan)認為:只有任務型的語言學習才能調動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機制,從而使其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同時他提出任務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活動,活動的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目標。
在“任務前”階段,教師通常向學生介紹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同時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進行有的放矢的導學,為下一步展開教學做好鋪墊工作。
在“任務中”階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主要起指導,協助作用。學生根據老師的設計來計劃、實施、完成任務;然后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揮積極能動性,展開切實有效的學習。
在“任務后”階段,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查缺補漏,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形式,并做些必要的鞏固性練習,以提高對語言形式的敏感性。
在任務型教學的三個階段中,教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評論者。而學習者在這三個階段中則體現出主體性的地位。任務型教學法強調的正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應用為動力、目的、核心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根據任務教學模式,在聽力課堂教學中應采取以下三個基本步驟:
大量的詞匯和對話都滲透在聽力材料中,這必然給學生聽懂材料增加難度,教師應在實施聽力任務活動前,和學生一起掃清詞匯、語法、句式等障礙。這也就是說,教學需要有充足的任務準備。任何聽力教學的任務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聽懂、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這也是先語言輸入后語言輸出的教學原則的體現。教師應呈現學習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組織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具體步驟。
在聽力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學生各方面英語技能的發展,將說、讀、寫等技能訓練融入到設計的任務中。英語教學要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得到發展,使學生在感知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語感,為真實的交際做好鋪墊和準備。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和培養語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聽、多讀、多寫、多模仿。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聽力材料設計讓學生說、讀和寫的任務。設計出數個微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伙伴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聽力任務。教師除根據課文或閱讀材料設計單詞猜測、內容預測等任務外,還可以利用其他教學輔助設施引發任務。任務可以通過口頭也可以通過筆頭來完成。如“一邊聽錄音一邊畫地圖”,“一邊聽指令一邊執行命令”。“或進行羅列型任務”:根據聽到的內容,羅列有關事實,或根據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對文章脈絡進行梳理。教師可以來回察看活動情況,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老師提問題。
活動后是語言點的教學階段。語言點的教學分為二個階段進行,即“分析”和“練習”。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奧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詞匯,并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操練語言難點。例如可讓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最終任務結果,自評、互評、師評任務完成情況,總結語言知識點并開展鞏固性和拓展性訓練。或者聽后可根據不同的材料進行不同的說寫等產出性任務。可以根據聽到的內容寫一份調查報告、一封信、說一個故事、唱一首歌、列一個時間表,聽完有關一家人商量周末購物計劃的內容寫一份購物單來完成這樣一個學習任務。
任務型語言教學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并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它強調交際的過程和語言的功能,注重發展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較大的時間空間,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言運用能力。聽力活動是對所聽的內容知覺、注意、進而理解的有目的有任務的活動,知覺的主動性、任務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實施“任務型教學”,選擇可以理解的真實語言材料,并將材料加工成各種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完成語言交際任務,來培養各項語言技能,習得目的語。當然,任務型語言教學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1]Brown J.D.,Hudson T.,Norris J.&Bonk W.J.An Investig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Task-bas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s.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urriculum Center.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Honolulu,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2.
[2]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Skehan 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1).
[4]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法,2005(1).
[6]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學,2001(2).
[7]徐曉晴.從任務型機械看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J].蘇州科技學院報,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