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宏社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陜西 西安 710061)
聽力是外語學習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接受性技能,是口語、閱讀、甚至寫作的基礎。但是對于聽力的教學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現行的聽力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外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聽力理解的認知心理過程,把認知教學法應用到聽力教學上,以期建立新型的聽力教學模式。
認知教學法也叫認知-符號法,是關于在外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智力作用,重視對語言規則的理解,著眼于培養實際而又全面地運用語言能力的一種外語教學法體系或學習理論,因而也稱為認知—符號學習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卡魯爾。首先提出認知教學法。他認為語言活動與認知活動的結合是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必經之路。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準備和語言意識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認知教學法具有深厚的心理學、語言學、教育學和人工智能理論基礎。其心理學理論基礎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知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基本結構和發現理論和認知心理學家奧斯貝爾意義的學習理論;語言學理論基礎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規則和可拉申的語言學習與習得和監檢模式理論。教育學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人工智能理論基礎是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melhart)的圖式理論和安德森的生成式系統理論。
隨著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對聽力理解過程的認識愈來愈科學化。
Kenneth(1976)認為聽力理解過程由五個環節組成:辯音、信息感知、聽覺記憶、信息解碼、語言使用或儲存信息,并且后一個環節總是依賴于前一個環節。Abbott等(1981)認為聽力理解包括感知、解碼、預測與選擇等過程。Anderson(1985)將聽力理解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感知處理、切分和運用。這三個階段既是相互聯系又是循環往復的。在感知處理階段,聽話者將所聽到的聲音暫時儲存在短時記憶當中;在切分階段,聽話者將短時記憶中的語音串切分成從句、短語、單詞或其他語言單位,并在大腦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構意義;在運用階段,聽話者借助語言知識將大腦中的心理表征與已有的背景知識相聯系,對聽力材料做出正確的理解 (王守元,2003)。
因此,聽力理解是通過聽覺器官和大腦的認知活動并運用語音、詞匯、語法和各種非語言知識,把感知到的聲音轉化為信息的過程,是一個復雜對意義進行構建的心理過程和積極主動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認知教學法認為外語教學過程分有三個階段:語言的理解、語言能力、語言運用。我們結合Underwood(1990)的三段式聽力課堂教學方法,認知理論為基礎,構建新型的聽力教學模式。
語言理解準備階段是聽力教學的重要準備環節,可以為聽力過程的順利進行提供心理準備。同時,教師為學生對聽力材料的感知和認知奠定基礎:
3.1.1 采取“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可以使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習者創意與靈感,以激活學生頭腦中各種相關的圖式。教師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導入話題,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并將其引導到聽力材料的主旨上來。
3.1.2 提供背景知識。教師圍繞聽力的主題,利用多媒體、圖片,給學生呈現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對聽力內容進行恰當的預期,合理的猜測。
3.1.3 呈現關鍵詞句。關鍵詞在聽力材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詞的呈現,可以使學生基本確定聽力的主題。再進行生詞,重點句型的呈現,可以使學生掃清聽力障礙。
3.1.4 活用練習題。在聽力開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瀏覽聽力題,猜想聽力材料可能出現的內容,幫助他們鎖定思考的范圍,來提高學生聽的效率。
這些方法和步驟,可以使學生對聽力內容進行“預熱”和合理的預期。從而,幫助學生對聽力材料有初步認知,為語言能力培養階段奠定基礎。
語言能力階段是聽力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決定著學生聽力效果的好壞,聽力能力的訓練的成效和聽力策略的培養。
3.2.1 泛聽抓主旨。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篇章的整體意義的識別上,要通聽全文,把握整體。教師不可打斷學生,而要鼓勵根據上下文意思迅速判斷和猜測,抓住對話或文章的大意。泛聽遍數不一般二至三遍即可,不要太多。泛聽時,適當布置練習題,為下一步活動做好準備。
3.2.2 精聽重細節。精聽是“自下而上”的聽力訓練策略,它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細節,同時也能提高聽力技巧。
①選擇性集中注意力。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關鍵詞、重要細節或主題句上,以全面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
②做筆記。做筆記時主要記錄重要、易忘的信息,要有效地運用縮寫、符號等形式,節約紀錄時間,做筆記要有系統性和層次性。
③作練習。教師可以靈活地布置一定形式的練習題,可以讓學生邊聽邊寫。這時精聽側重點為重音、語調等。也可重復某些重點,同時進行集體或個別模仿,重在訓練學生習慣準確地道的語音語調。
語言運用階段是聽力教學的鞏固深化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對經短時記憶處理的信息進行編碼、重組并轉化為長期記憶而儲存。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教師可將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既有側重,又全面發展,加強語言輸出:
3.3.1 聽說結合。在聽后,可以通過問題回答,課文復述、話題討論的形式或個人對話,或集體合作,來增加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聽說結合,既可以考查聽力理解,也可以鍛煉口語。
3.3.2 聽讀結合。要求學生通過逐句模仿和整體模仿的形式朗讀聽力材料,側重于語音語調。長期堅持,學生的語音語調會有很大進步。
3.3.3 聽寫結合。配合聽力,進行適當的寫作,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詞,或所填的表格,寫摘要、小短文等。
通過聽和說讀寫的整合,學生加深了聽力材料的理解,加強學生語言的運用,這樣有利于今后的聽力學習和其他語言能力的提高。
聽力理解過程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創造性的過程。把認知法引入聽力教學中,構建外語聽力教學新模式,可以提高聽力教學效果,促進外語教師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徹底轉變及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推動外語教學的改革。
[1]Chomsky,Noam.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2001.
[3]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王守元,苗興偉.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 2003(8).
[5]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