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沈陽工程學院英語系 遼寧 沈陽 110136)
目前,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在日常國際交往與合作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各國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獨特文化認同,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學習一種語言也意味著學習一種文化。為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鑒,大學英語教學應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跨文化教育。因此,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教育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教師作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動者,要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觀念。要樹立多元文化的視野,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要能夠理解并處理好這種文化差異。其次,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當遇到有爭議的社會歷史問題時,要力求以多元的、開放的方式進行跨文化、跨國界的講解,促進不同文化的調解、交流、認同和相互尊重。此外,教師應是本土文化的傳授者,要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跨文化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也要注重培養其本土意識;既要培養其參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能力教師要學習、研究母語的文化,具備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要認識到本土知識和本土認識方式的價值,認識到它們對于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延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作為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者,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本位的教育觀。面臨文化傳承與文化再制,教師必須能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心理特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反思。
跨文化教育的主角是教師,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重視教師的作用。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實現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英語教師僅僅具備扎實的英語知識、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是遠遠不能勝任跨文化教育的重任的。英語教師還要具備有關全球化的廣博的知識基礎,而且愿意給學生呈現各種各樣的觀點。只有將語言和文化密切結合,才有可能幫助學生體會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實現用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和認識世界的目的。
最好的外語教材應一方面對所學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一方面對學生的本族語進行平行的描寫,并加以仔細的比較。學習外語既然要學文化,選材必然要體現文化因素,材料范圍要體現兩種文化相異,似同實非的材料。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材料應是目的語中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能給學生以清晰的有關外國文化或雙語文化異同的概念。根據跨文化教育的需要,介紹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特點及可以學習借鑒之處。要能幫助學生去尋找、獲得和理解目的語國家的知識。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可適當引入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等方面的課文。而要使教材體現跨文化意識,最好是在詞匯、語用、語篇、文體等各個層面進行文化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對于自己的文化和異文化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全球語境下,廣泛的社會交流使文化教學成了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外語教學的任務很難單靠外語課完成。不能因強調尊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就忽視了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在英語教育中要強化漢語文化教育的層面,將英漢語比較的研究成果如介紹兩種文化的共核部分運用到英語的系列教材中,此外,通過母語與目的語文化的對比,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哪些目的語文化可為我所用。最后,還應包含母語文化的教學,包括表達中國特色的詞匯、短語、句子以及成語和典故。總之,目的就是努力培養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的自我意識,以促進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反省。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跨文化教育實踐所要涉及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跨文化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判斷與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因此,教學方式和策略也應該因學生的不同而不同。以跨文化教育為目的的教師應拓寬思路和視野,把不同的外語教學方法應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去,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智力發展特點出發,使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及生活經驗相結合,更好地實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
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研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要求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師改變教育觀念、教學內容,變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行為。在師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師生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共同完成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研究性學習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討論活動。通過對每個與英語文化有關的主題的發現、調查、探索和研究分析,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培養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從而透視各種文化的異同點、獨特性及其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隨著電腦網絡的發展,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上網可以輔助我們英語教學,這就為學生提供了獲取英語信息和練習實踐的機會。英語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教學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水平的英語網站,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如何認知和理解外域文化,建立起開放合理的認知、理解外域文化的跨文化心態。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形象真實的錄像資料,加強學生對國外某些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感受,了解外國的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從而完成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具有反復使用、資源優化、資源共享的特點,從而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得到最好的外語資源。
在跨文化語境中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已成為近年來外語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對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廣大英語教師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以及實施途徑,也有利于對跨文化教育進行更深層次地探索與研究,最終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在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里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1]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國[J].外語研究,1994(1).
[2]魯子問.試論跨文化教育的實踐思路[J].太原: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
[3]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國[J].外語研究,1994(1).
[4]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5]張亞斌.網絡時代遠程開放教育的跨文化教、學合作[J].中國遠程教育,2001(9).
[6]全建強.英語課堂教學的真實性[J].國外外語教學,2006(1).
[7]粟紅.試論大學英語課堂改革中的“研究性學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
[8]楊元剛.交互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