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李 偉
(贛南醫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是一個綜合性的行政和社會事務處理平臺,它通過整合資源數據,能承擔街道辦事處委托的各種具體行政事務以及區政府職能部門派出機構委托的社會事務性工作。 它以便民利民為宗旨,以公開辦事制度、規范辦事程序、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為基本原則,實行“進一扇窗,辦百家事”的“一口式”綜合式服務。 在中國,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起步于20 世紀90 年代末期,“十五”期間有一定規模的發展。
目前贛州市社區事務受理的管理具體表現為條的垂直管理方式。 而條與條之間的管理具有封閉性,造成部門和部門之間的資源不能共享。 各業務部門只能了解本部門所采集的一些數據,如果想了解其他部門業務范圍內的數據以輔助加強本部門工作, 就得通過落后的手段從其他部門獲取,造成工作延誤、決策落后。 社區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部門各自為政,同樣一批居民的基本情況,在不同部門建立的系統中多次出現, 而且數據采集的方法和標準差異很大,這樣既造成了重復建設,也嚴重增加了社區的工作負擔。 因此,社區信息化的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問題有待解決。
贛州有46.3%城市社區居民還是通過小區宣傳欄來了解社區日常信息, 通過社區網絡方式了解服務信息的僅占3.9%。 贛州社區目前建設的網站不多,現有的社區網站存在以下問題:質量較差,體系結構不合理,維護困難;網站欄目設置不全,功能有限,宣傳力度小,推廣不力;網站信息不夠豐富,更新不及時;網站交互性差,服務功能較弱;網站內容與居民生活結合不夠緊密,居民參與積極性低,網站流量低;缺乏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不規范。 目前,雖然大部分街道干部都已參加過計算機應用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但是部分干部的信息化意識仍不強,對電腦操作還是比較生疏,也沒有使用網絡的習慣。 居委會干部在這方面的情況就更加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居委會干部年紀偏大,文化層次普遍不太高,社區信息化的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未成形。 社區信息化建設的人才呈現系統性缺乏的狀況,導致社區信息化的執行力不強,社區信息化的創新運用意識較差。
社區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化過程也是治理結構不斷健全的過程。 但是目前的狀況是社會和公眾的參與不足,這就使社區決策、執行和評估的科學性、民主性、法治性存在一定局限。 在貼近居民,發動公眾的參與意識、參與方法上存在缺陷,這直接涉及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覆蓋面、受益面問題。 大多數城鎮居民寄希望于社區提供無償或低償服務,在許多有償服務項目面前望而卻步。
社區服務平臺由社區服務網站和社區綜合管理系統組成,是以數據庫為基礎形成的一套綜合性系統。 因此,數據庫的選擇、建設和安全問題至關重要。 安全性的加強,對公民的參與熱情會產生良好影響。 數據庫系統的基本安全性主要是一些基本性安全的問題,如訪問控制、偽裝數據的排除、用戶的認證、可靠性等。
包括醫療保險網上申請和衛生健康檔案系統。 社區工作人員在網上填寫醫保申請表,上傳個人照片,進行提交。 系統通過與銀行的接口,對繳費情況進行確認后,轉發到醫療保險中心,實現醫療保險的網上申請。
通過健康檔案系統的建立及應用,以電子文檔方式記載以個人健康、 保健和治療為中心的生老病死全程簡況信息,實現社區全科醫生依據檔案信息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個性化服務。
要實現各委辦局(如社保局、勞動局和民政局等與社區工作相關的各部門)的業務聯動、協同,社區服務平臺必須同時是一個社區業務協同的管理和調度中心, 完成業務的協同。 社區信息資源分散在各個委辦局中,并且種類繁多、數據量大,若對每類數據構建獨立的存儲中心,則一方面造成了重復建設,另一方面加大維護成本。 因此,采用“統一協調,共同服務”的建設原則,即要充分利用現有政府管理的信息資源,在不改變信息資源隸屬格局的情況下,通過社區服務平臺“統一協調”功能,實現對政府部門和社區的“共同服務”,從而形成邏輯集中、物理分散的共享信息資源體系。 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使資源得到共享,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1]朱晉蜀,劉甫迎.基于多平臺的智能社區信息化系統集成的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1,28:35.
[2]魏勇,徐金發.基于社區信息化平臺的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技術經濟,2003,8:60.
[3]肖桂清.簡述社區信息化建設[J].中國建設信息城市管理,2004,6:30.
[4]馬費成.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