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玫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 北京 100032)
近年來,部分企業以各種手段詐騙銀行貸款,呈現出詐騙手段更加隱蔽、詐騙金額增大、銀行損失增高的新特點,嚴重擾亂了正常金融秩序,成為金融安全的一大隱患。同時,銀行員工違規成本不斷提高,有些違規行為甚至轉化構成了違法放貸案件。因此,如何防范企業騙貸行為,如何識破企業騙貸手段,是當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每一個信貸從業人員應該掌握的必備技能。筆者根據工作實踐,對企業騙貸的形式進行了總結歸納,甄選部分典型案例①,并探討銀行防范方法。
1.1 利用虛假申貸材料騙貸。當前此類騙貸情形相對較多,有的企業私刻公章,自行偽造交易合同,變造增值稅發票;有的企業則與貿易商、工程公司或關聯公司串通,在無真實貿易或工程情況下,簽訂形式上真實的銷售、采購、工程合同以及真實增值稅發票;有的企業虛構項目,篡改發改委批復文件,擅自擴大項目規模、總投資等內容,偽造整套項目立項材料;有的企業向銀行提交虛假財務報表;還有的企業通過虛構住房買賣交易、購車交易或以虛假的借款主體向銀行申請住房按揭按揭貸款挪作他用。
【案例一】某鋼鐵企業虛設新建工程,虛造交易合同,偽造財務報表,騙取銀行高額貸款。騙貸方式之一:虛設項目,借款人與一家建筑公司簽訂虛假合同、開具發票,取得銀行貸款后,返還該建筑公司遠高于發票稅金的補償。由于鋼鐵企業生產線的工程項目規模龐大,且涉及技術門類眾多,缺乏專業知識的銀行往往難以識別。騙貸方式之二:虛造交易合同,借款人與貿易商簽訂虛假的銷售合同,約定以銀行承兌匯票支付貨款。借款企業取得承兌匯票后去銀行貼現,進而擁有貼現資金的使用權。在票據到期前,借款人再以采購設備或原料的形式將資金和資金使用費歸還貿易商。這期間借款公司與貿易商之間的購銷行為只有票據交付而沒有實物交付。由于鋼鐵業普遍施行訂單交易,銀行很難在貼現時判定交易性質。騙貸方式之三:通過少結轉成本的方式,將騙貸資金成本及虛設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中以“在途物資”及“在建工程”等科目反映,從而在獲得資金的同時,既實現了對虧損的掩飾,也實現了賬目資產及盈利規模的夸大。由于涉嫌造假,借款企業前核心管理人員被司法部門拘捕,而實際控制人臺灣商人在該企業被宣布破產重整前逃離大陸。
1.2 利用貿易融資產品套現。此類騙貸手段更為隱蔽,真實貿易背景下的融資產品(如遠期信用證)被淪為公司的融資工具,融資款被挪用于投資房地產項目或民間高息借貸市場等高風險領域。此類業務多選用具有市場風險較高、標準化、易變現等特點的大宗商品,如棕櫚油、PTA等,有的企業在市場價格暴跌、商品一到港便出現大幅虧損的情況下仍然大批進口開證,有的企業急于變現,低于國內市場價格甚至商品采購價格銷售。
【案例二】某公司通過進口棕櫚油貿易為地下錢莊融資。A公司實際控制人王某利用他人名義注冊了多家貿易公司,由這些貿易公司向其他企業借用信用證額度 (按交易金額支付代理費),由其代開遠期信用證進口棕櫚油,并指定將進口油運送存放至A公司儲放。王某以低價迅速將進口的棕櫚油轉賣套現資金,而后將信用證套現來的資金進行短期民間放貸,獲取高額利息。棕櫚油貿易本身,則淪為融資的工具。因民間融資鏈條的收緊,王某的高利貸出現大量壞賬,不足以償付信用證貸款,又通過盜賣其他企業進口并存儲在該公司的棕櫚油進行資金周轉,使得相關銀行貨權落空,最終東窗事發。案發后,市場才得知委托其他公司開證的公司與該公司實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實際控制人王某以涉嫌合同詐騙案被依法刑事拘留。
1.3 利用“空殼公司”騙貸。有的企業注冊多家空殼企業,租用辦公場所甚至根本沒有辦公場所,以無關人作為法定代表人,用于為關聯企業提供擔保、虛構供銷合同和資金轉移便利,規避銀行集團客戶管理要求;有的采購和銷售在境外的外資企業主對投資新設公司的實際投入極少,或利用當地政府招商引資政策由政府返還土地使用費,或以設備、技術作為資本金,更有甚者將注冊資金抽逃,獲得銀行貸款后,再利用“高進低出”掏空企業利潤。
【案例三】空殼企業隱藏關聯關系、編造財務報表,偽造交易合同,為關聯企業提供擔保或轉移資金,騙取銀行貸款。為營造資金雄厚的假象,何某調集銀行貸款作為注冊資本,成立多家注冊資本達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空殼企業”,在完成驗資、工商登記等程序后,何某將注冊資本抽回。從1995年起至2004年案發,共完成了對140多家公司的注冊,將未實際出資、未實際參與經營決策的下屬員工、親友登記為“掛名”股東或法定代表人,而實際運作控制上述企業的集團母公司反而沒有工商注冊。其中大多數公司不開展具體業務,而是充當走賬和融資公司。通過編造財務報表、偽造購銷合同、提供虛假的增值稅發票等,以空殼公司名義相互進行擔保。在騙取銀行貸款后,何某將銀行貸款在其注冊的空殼公司間“走帳”等方式,歸還先行到期貸款,同時還用于購置房產、個人揮霍。最終因經營不善、詐騙成本龐大等原因,在“拆東墻補西墻”的詐騙中虧損累積滾動,最終造成銀行巨額經濟損失。法院以貸款詐騙罪判處何某無期徒刑。
1.4 利用同一項目或同一抵押物重復貸款。有的企業利用同一項目向項目所在地及母公司所在地不同銀行重復申請貸款;有的企業混淆子項目與項目整體的概念,以整體項目貸款后,又以其中一個子項目向另一家銀行貸款;有的企業利用第三方倉儲方的監管漏洞和銀行之間質押信息的不互通,以同一份大宗商品倉單在多家銀行重復融資,或者借調別家貨物放到第三方倉庫里空單質押。
【案例四】某公司以自有產權的土地作抵押,從A銀行獲得抵押貸款,之后該公司法人代表以復印產權證為借口,從A銀行客戶經理處騙出已作抵押的產權證后,趁機進行調包,將偽造的《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交還給A銀行客戶經理入庫保管。然后偽造A銀行解押申請等文件,將A銀行抵押資產登記注銷,將該抵押物再次抵押給B銀行,同一抵押物獲得重復融資,A銀行抵押權落空。
企業騙貸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講,是由于我國金融改革尚不到位、商業銀行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尚待建設。從微觀角度分析,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企業投資擴張沖動與資金不足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大中型私營企業②是騙貸案件高發區,由于投資約束機制不健全,私營企業天生的投資擴張沖動在經濟上行時期被激發,當銀行正常融資不能滿足其需求時,騙貸成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創富之路。二是企業投資對象與銀行信貸支持對象不符之間的矛盾。有些企業運作地下錢莊、投機房地產項目、投資高風險項目等利潤率大、風險高的領域,是銀行信貸政策不予支持的領域,企業則極力隱匿真實資金用途,偽造項目編造報表,騙得銀行支持。三是銀行“壘大戶”與中小企業資金饑渴之間的矛盾。由于銀行對優質客戶有著一系列的優惠和綠色審批制度,有些中小企業卻難以得到銀行欽賴,為獲得銀行融資,不惜一切手段營造虛假繁榮表象,編造符合銀行要求的貸款申請材料,不斷以貸還貸做大企業,一旦達到銀行所謂“優質客戶”,各家銀行的融資就像滾雪球一般迅速增大。此類企業經營基礎薄弱,資金鏈十分脆弱,往往難以持續經營。四是銀行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矛盾。在業務發展壓力和個人利益驅動面前,部分銀行職員風險意識淡薄,僥幸心理嚴重,無視法律規章制度,或無意中違規違法,或有意默許、甚至內外勾結。
3.1 加強貸款三查,落實崗位職責,落實規定動作,對重點企業現場核查、延伸調查。貸款真實性核查應貫穿信貸業務全流程,尤其應發揮貸后跟蹤管理及時甄別騙貸行為的作用。各家銀行的目標客戶定位應突出本行特色,避免各家銀行目標客戶定位雷同、盲目壘大戶。銀行應鼓勵和引導企業以打造百年企業為目標,誠信合規經營,穩健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才能實現銀企雙贏。
3.2 銀行職員應樹立合規經營意識,提高信貸反欺詐技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各類違規放貸行為與違法放貸罪表現形態之間的邊界并不明顯,許多信貸業務領域一般違規行為轉化為違法放貸案件。銀行工作人員應清醒認識外部形勢的復雜性和外部欺詐風險的嚴峻性,從保護自己職業生涯考慮,下大力氣了解你的客戶,加強學習提高信貸反欺詐技能。
3.3 加強外部監督,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銀行同業間增加信息共享,促進良性競爭。建立實時動態更新的黑名單庫,對企業造假信息與同業共享,對造假企業形成震懾;同業之間建立信貸風險核查配合機制,加強對關聯企業的識別,切實防范重復融資。
3.4 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改善金融機構和企業間的融資環境。我國中小企業因為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財務透明度不高等方面的制約,面臨著融資難、資產質量低的困境。通過成立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登記中心、發展物流金融等方式,使中小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資金得到滿足,促進中小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注釋:
①案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
②私營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三部分.